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98年到2018年,短短20年间,中国以日新月异的速度筑起了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厦高楼,而作为过去支撑中国社会不断前行的农村和农民却并未迎来同样的发展,在偌大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它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消亡。

往日“风起麦田涌,悠悠天地间”的农村生活早已变成了新铺的柏油马路与崛起的高楼房屋。

根据新华社报道,在20年间,农村人口从1998年的8.75亿缩减到了2018年前的5.6亿,而这种缩减是在中国人口逐渐增多的情况下逆向缩减,也就是说,农村人口的净缩减数远远大于3.15亿。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曾在保护中国古村落过程中接受采访时谈论道:“仅仅在2005年到2012年间,中国的自然村就已经从360万缩减至270万,以平均每天都在80个村落消失的速度在不断缩减”。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寻找故乡”,而村落的消亡,带走了无数人的故乡与天堂。在中国近百万村落消失后,未来的农村该去往何方?

何人故乡不沦陷:村庄消亡背后的真相

谈到中国村落的消失与沦陷,我脑海中所浮现的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中所描述的关于村庄在一步步所谓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消亡的场景。

即便是“以历史为信仰”的中国人,在这股现代化的浪潮的之下,对于过去的生养我们的乡村也只能无奈地发出“谁人故乡不沦陷”的感叹。而在“故乡沦陷”的背后,是单向流动的“黑洞效应”与“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0%,而早在21年前的中国,城镇化率仅仅才达到30%。在这21年间,农村的年轻人口不断涌入城市,而城市如同黑洞一般,不断吸纳,不断扩大,最终连同农民原本的故乡一并吞没。

而当村庄再无,进城的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祖辈的故乡与回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感叹农村人才的流逝:“乡间把弟子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去。”

事实上,在如今的中国,农村人才的流失不仅造成了农村“空心化”,而且这种空心化所导致的“政治上的不设防,法律上的缺位,自治精神的萎靡,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都加剧了农村衰败,从而进一步造成了人才缺位。

当农村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沦为城市发展的“养分”,进一步被不断壮大的城市所吞没。这便是因农村人才单向流动所造成的“黑洞效应”,当城市如同黑洞般吸纳了农村人才后,就注定了村庄不断被吞没,直至其以趋于无的后果。

即便这种单向流动的“黑洞效应”将无数的农村纳入城市,但依旧有无法割舍这片土地的老人,他们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甚至死于斯”的觉悟,因此惧任何的诱惑与威胁,誓死要保卫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

然而,在城乡规划与撤村并点以及儿女羁绊等因素下,他们无奈地成为他乡异客,在最后一次轻吻这片土地并洒下热泪后,从此背井离乡,生活在所谓的新世界。些对于农村土地怀着深深眷恋和情感的老人,在这场反抗故乡沦陷的战争中,在“最后一根稻草”的压力之下,也最终在无奈与不舍中,黯然退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便是短短21年间,中国近百万村落沦陷的根本动因,当极速的发展蒙蔽了双眼,人们便无暇顾及其他,自然村落的消失便是最好的例子。

而随着这种承载着中国人历史与文化的村落与我们渐行渐远时,我们失去的是根基与信仰,没有村庄的现代化,不过是卡尔维诺笔下的“一个装载欲望与恐惧的容器,一段只有去路没有归途的旅程”,最终,它只会在发展的路上,迷失方向。

乡村振兴:城市的反哺与回流

近百万村庄的沦陷不止是在中国土地之上,美国康拉德·科塔克的《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视角下,探讨了一个名为阿伦贝皮的小渔村,从原本充满着生机与平等的世外桃源,转变为人人为利所驱使的异质化社区,引发了全球各国对于乡村建设的思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失去的不只是自然村庄,还有其中蕴含的归属与灵魂。

由此,乡村成为了中国政府极为重视的发展主力军,于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并颁发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重点扶持农村发展。

在政府政策倾斜与财政投入之下,无数从农村流出的年轻人纷纷回流,用他们在城市化所获得的信息与资本,来反哺自己的故乡。

这种反哺不只是推动村落的建设与发展,如果只是在物质层面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即便是城市吞没之后,也能够到达村庄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实际上,乡村振兴根本在于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达到在村庄的经济边界、行政边界消失以后,生活其内的村民的心理文化边界不可能随之同步消失,有着源自于村落的文化特色。

同时,政府在引导村落发展时,也极其注重村落自然保护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村庄本身就是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正是有了这种基础,才有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出的各自迥异的村落文化,这也是城市与村庄在文明形态上的本质区别。

在政府所引导的人才回流之下,城市“黑洞”便难以为继,从根本上遏制了城市的恶性扩张,加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物流系统的发展完善以及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之下,村庄与城市的差异逐渐缩小,城市居民纷纷在乡村建立自己的“第二居所”,他们享受这种自然与文明的高度融合,在漂泊半生之后,归于摇篮之所。

未来的村落:文明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百万村落随之消失,被城市“黑洞”所吞没。十九大之后,乡村的发展成为了政府关注的重点,并逐步引导着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人才的回流,乡村的振兴,未来的村落将在未来呈现出一种文明与自然高度融合的状态,并成为漂泊在外游子的栖息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的村落是什么样子?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它不会回归于原本的蒙昧与闭塞。

过去的村庄不应该,也不会成为未来村庄的样子。

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世界,加之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物流业的繁荣兴盛,村庄与城市的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摆脱了从前的蒙昧闭塞。从这一角度而言,未来的农村自然不会逆流而为,重回过去的闭塞蒙昧。

然而,农村并不会如之前一般以可控速度沦陷于城市化大潮之下,甚至被完全覆盖,未来的农村会与城市相结合,从而诞生新的文明。正如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所述:

“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未来的村落必不会重回过去,然而也绝不会出现曾经的吞没

而是在保持其自然环境与民俗风貌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创生之路。在人才回流与城市反哺下,农村呈现文明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农村依然保持其该有的特色,在田间种植着四季瓜果,却融合着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

而与村落自然风景相伴而生的民俗文化,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这里寻找到灵魂的归宿与居所,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满足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主观需求。

从这一角度而言,未来的农村会与过去一般,遵从着“四季轮换,闲时农忙”地交替,与周遭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异质性,决定了每个村庄都有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未来命运,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质。但可以预见所有村庄绝不会回到过去的蒙昧闭塞,却依旧会实现人为与自然完美融合,在信息化时代与村落城市结合大潮的两种因素影响之下,最终实现文明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如同熊培云所描述的关于法国村落发展情况:

“许多城里人在乡村拥有第二居所,农民及农村居住者在这里过得有声有色,法兰西的乡村主义没有因为现代化、城市化而失去,它继续呵护漂泊在城里的人心。”

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只会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未来的村落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在国家的发展中,创生出新的文明之路。

在城市“黑洞”的急剧扩张之下,每个中国人都能受到来自城市的压力,而乡村则成为了无数城市人的慰藉之所。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无数人曾渴望的城市,变成了巨大的黑洞,近百万的村落随之消亡,未来的村落不会重蹈覆辙,会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天堂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