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历史篇> [第112回]

作者:温骏轩

第112回 姜维北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蒋琬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费祎以后,蜀汉这些年算是很太平的。甚至还在上位之初,让想要靠伐蜀建功的曹爽铩羽而归。可以说曹魏这几年的内斗,费袆也算加了把火。与蒋琬不同的是,费祎并不愿意主动北伐。在他看来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就更做不到了。能守住蜀汉的一片天,便是最大的贡献。

蒋琬是在公元243年因病退居二线的,这意味着费祎主政蜀国将近十年。这十年间,由于费祎执行战略防御政策,作为诸葛亮指定的军事负责人,姜维虽以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之职,对魏数次用兵,但都是“偏师北伐”的性质,每次出征兵力都不过万人。很难说费祎的做法就一定是错的,费祎被刺后没几个月,诸葛恪就因为执行积极的进攻政策,而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结局,东吴政局由此又经历了几轮震荡。然而一心北伐的姜维同样没有错。蜀汉只有一州之地,终是不可能一直偏安下去的。如果不拼着最后一口真气,改变现有的地缘政治格局,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大方向姜维早就是定了的。丞相在陇右和关中试了那么多次都没能成功,姜维想走一条新路。把方向锁定在陇右及其以西的“羌中”之地。这个羌中的概念之前解释过,指的是洮水以西的“西羌”地区。姜维在费祎主政阶段的几次偏师北伐,分别发生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密度非常的高。这三次北伐的诱因都是一个,那就是“羌乱”。

在这片土地上,边疆民族叛乱并不是新闻,什么时候不叛了反倒是奇闻,以至于你要单说羌乱,都没有办法知道对应的是哪一起。源自公元247年的这场羌乱,具体牵扯到:陇西、南安、金城、西平四个郡,羌乱首领分别为: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四人,对应上述四郡。涉及到的四个郡,两个归属凉州,两个归属雍州。为与其它羌乱区别开来,可以称之为“雍凉羌乱”。

这场羌乱与羌维制定的“连接羌胡”战略有关。叛乱的羌人部落在围攻所在地区城邑的同时,便派人通知姜维以为后援。与此同时,西海的胡人首领治无戴亦起兵响应,北上围攻武威郡。这里要说下“西海”这个地缘标签。西汉末年,汉王朝曾经以龙夷城为治所,建制过一个管理青海湖地区的“西海郡”。三国时期也建制了一个西海郡,但不是一个地方。

龙夷城位于湟水源头处,对应现在的青海省海晏县,是湟水河谷最西端的城邑。以此为治所建立的西海郡,管辖的是青海湖以东以北地区,基本与现在同样以之为治所建制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对应。这个行政区也是汉王朝在青藏高原上所做的最深延伸。只不过很快就随着新莽王朝的覆灭而被废弃。东汉王朝连河湟地区的羌人都搞不定,更别说再恢复在青海湖的统治了。

曹操在平定陇右、河西之后,把居延海地区从酒泉划出来,建制为了新的西海郡。居延海与青海湖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将之定位为西海,意味着曹魏更加重视对河西走廊的经营。治无戴所处的这个西海,指的不是居延海而是青海湖。东汉时期,这一地区原是羌乱主力“烧当羌”的领地。烧当羌屡降屡叛,后来被迁入陇山以东仍然多次叛乱。及至这场羌乱之时,已经变身成为了胡人治无戴部族的游牧之地。

“胡”这个字原本专指匈奴,后来用来泛指来自北方乃至西域的游牧者。羌胡通道被打通后,羌人部落北上河套地区,胡人部落南下青海地区已成常态,以至于诞生了“羌胡”这个干脆不去区别族属的标签。治无戴是什么“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领地与羌人紧密相连,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前去平息羌乱的除了蜀汉的老对手,常驻陇右的雍州刺史郭淮以外,还有夏侯渊的次子、夏侯玄的堂叔夏侯霸。曹爽伐蜀时,任命了夏侯玄做征西将军,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同时还任命了夏侯霸为右将军,驻守陇右跟郭淮做搭档。虽然伐蜀这事失败了,但这次战役还有个目的就是安插亲信,与司马懿争夺话语权。所以曹爽回去后,两个夏侯还是继续出镇雍凉。

郭淮的驻地是天水郡东部的上邽,夏侯霸的驻地则是在陇西郡,具体来说是在一个叫“为翅”的地方。上邽是连接陇关道与祁山道的枢纽点,马超取陇及诸葛亮北出祁山时,上邽都是各方争夺的焦点。正常情况下,夏侯霸也应该驻军于上邽周边,比如冀城或者祁山。不过姜维此前已经暴露出他欲取陇西,连接羌胡的目的,因此夏侯渊的驻地才会放在陇西。

夏侯霸的驻防的这个地点非常关键,史书中又有“翅上”、 “麴山”等名。地理上来说,对应的就是洮河与嘉陵江水系,更具体说是西汉水水系的分水岭。古称洮水的洮河,在流出青藏高原之前,先是在甘肃省岷县的位置上拐一个弯,然后向北流出青藏高原,进入黄土高原。以现在的行政区来定位,麴山处在岷县东五十公里的申都乡与闾井乡之间。

现在的岷县秦汉之际叫“临洮”,是秦昭襄王长城的起点,通过西汉水与洮水支流谷地,临洮与祁山之间早有道路相连,大体走向可参考今天礼县到岷县的“礼岷公路”或316国道的走向。麴山当时亦是蜀汉控制的武都郡,及魏国控制的武都郡之间的分割线。可以这样说,当蜀汉的北伐方向转向羌中而不再是陇右,麴山便是取代祁山的胜负手。夏侯霸之所以在此屯兵设防,是因为七年前姜维便是由此道进击陇右,欲与陇西的羌人连通。

即便没有直接的消息来源,夏侯霸和郭淮也很容易判断出这些造反的羌人,会与蜀汉相通。有鉴于此,在麴山脚下设防的夏侯霸并没有北上解决羌乱,这项任务是由郭淮来承担。整个羌乱的暴风眼,是位于洮水与黄河之间,以枹罕(甘肃省临夏市)为中心的“河首”地区,自东汉以来,这片土地就没太平过。当日夏侯渊剿灭盘据于此三十年,义从胡属性的“河首平汉王”宋建之后,河首地区就复又成为羌人的势力范围。击退姜维的第一次北伐后,郭淮还到枹罕平了一场羌乱。

从上邽出发的郭淮,具体行军路线是溯渭水西进至渭水源头处,然后转入洮水东岸的狄道。这也是东汉陇西郡的郡治所在,不过此时的陇西郡治已经东移到渭水上游的襄武城,与南安郡治䝠道相邻,现都处在甘肃省陇西市境。这个位移显示出一直专注于陇右地区的魏国,对陇西的控制力较东汉时期更弱,这也是河首屡成羌乱中心的重要原因。

郡治周边地区的控制力通常都是比较有力的,因此南安郡的羌乱发生在北部靠近金城的区域,陇西的羌乱则发生在西部的河首地区。进驻狄道之后,郭淮手下将领都认为,应该赶紧进抵枹罕,解决这块内乱。对此郭淮却有不同看法,在他看来解决羌乱的重点在于切断外援,也就是挡住姜维不让他进来,而姜维一定会去攻麴山。

为此郭淮决定沿洮河而下,去支援夏侯霸。其实郭淮虽然当年是夏侯渊的得力干将,但跟夏侯霸的关系并不融洽,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公心。商战剧看多了,大家应该就能理解这种二世子与创业老员工间的矛盾。本来两人一个挡住外援,一个解决内乱,各管一块就可以。只是郭淮实在是不放心夏侯霸。

夏侯霸的求战之心倒是不用怀疑的。因为夏侯渊死在黄忠手中,夏侯霸一直对蜀汉恨得咬牙切齿。曹爽出傥骆道谷伐蜀,便是以夏侯霸为先锋,在兴势山与蜀军接战的也是他。这场战役我们解读过,是王平、刘敏故布疑兵,把魏军给吓退了。魏人普遍认为,蜀军知道他是夏侯渊的儿子非常轻视,都没有用精兵来迎战。夏侯霸当时还算镇定,布防了鹿角做防御,又有援军来救,算是没遭遇大的损失,后来也没机会再证明自己。有过这一出,郭淮担心夏侯霸顶不住实属正常。

姜维的确在攻打夏侯霸。而郭淮在陇右这么多年,招牌也的确够硬。当日蜀军一看到夏侯霸的旗号就生轻视之心,放心来攻。这次蜀军一看到郭淮的旗号,便主动后撤了。费祎不支持北伐,姜维兵不满万,光一个夏侯霸还能对付,再加一个郭淮的确是拼不过。

迫退姜维后,郭淮方回师解决雍州境内的叛乱诸羌。先后攻斩了陇西也就是河首叛羌饿何、南安叛羌烧戈,收降一万多户。第二年(公元248年),休整过后的郭淮准备渡过黄河,进入凉州境内,继续解决西平、金城的叛羌。由陇西渡过黄河有两个点,一是位于积石山以东的河关,二是位于积石山以西的白土城。前者对应现在的甘肃省积石山县,后者对应现在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河关城位于黄河南岸,隶属陇西郡;白土城位于黄河北岸,隶属西平郡。正常情况下,都是由河关渡河,当日张郃为夏侯渊先锋征讨韩遂,便是由河关渡河直取湟中。这次郭淮也是作势要在河关渡河,吸引凉州叛羌于河关布防,然后突然由白土渡河,一战击败了蛾遮塞等凉州叛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掉四郡叛羌,不代表雍凉羌乱就此结束。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来自西海的治无戴与之相呼应。治无戴部的属性是“胡”而不是“羌”,对于在黄土高原扩张生存空间并不感兴趣。更希望的是能够借势拿下武威,然后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者连成一片。为此这段时间他正带着部落主力攻打武威郡治姑臧(甘肃省武威市)。

郭淮并没有直接出兵救援武威。这当中有一个原因,通往河西走廊的道路也被叛乱者阻断了。河西走廊的东点是乌鞘岭,当时属于金城郡令居县范畴。叛乱者便盘踞于乌鞘岭之西,切断河西走廊与东部地区的的交通线。即使没有这一出,直接救援武威也不是上策。治无戴出征武威,部落中的妇女老幼还是留在西海的,聪明的做法是溯湟水而上去抄了他的老巢。

正当郭淮进军至龙夷城时,收到羌人战败消息的治无戴也正好领军回到西海,双方战于龙夷之北。尽管郭淮取得了胜利,但却也只是把对手击败而已,并没有迫降。鉴于青海湖地区已经不是中央帝国的舒适空间,郭淮并没有乘胜追击,回军解决掉乌鞘岭上的叛乱者,让河西与内地的联系重新畅通。

没有能够突破麴山防线的姜维,并没有就此退回去,而是驻军于石营。石营的位置在四出祁山,也就是魏延击败郭淮那次解读过的,地理上是渭河水系与西汉水水系的一处分水岭。从石营向北可至渭水河谷,进取陇西、南安、天水三郡位于渭谷的郡治,向西则可进抵麴山。虽然被挡在了外面,但那些被郭淮击败的羌胡还在寻路往蜀汉方向逃。这种情况下,姜维必须找到一条新路,去接应这些有生力量。

姜维找到的这条新路叫“强川”,现在叫岷江,顾名思义是发源于岷山的一条河流。不过叫岷江的有两条河流。一条是长期充当长江源头,向南由都江堰注入四川盆地的岷江;另一条是发源于甘肃省宕昌县,向南汇入白龙江的岷江。级别上来说,前者是长江一级支流,后者是要经白龙江、嘉陵江才能汇入长江的四级支流。

然而对于欲连通羌胡的姜维来说,后面这条不起眼的小支流却非常的重要。这条总长度只有100公里的岷江,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叫“羌水”,为羌人向南迁徙的通道。由于羌人在两汉时已经迁徙至白龙灌河谷,因此羌水的概念还向东覆盖至今甘肃省陇南市一带的白龙江河谷。西汉王朝曾在此设立名为“羌道”的县级行政区,并划入陇西郡的范畴。东汉时期则划入武都郡。有此变化,是因为羌水祁山所对应的西汉水源头一样,对应的也是一条对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通道。

由羌水向北,跨越时名“牛头山”的分水岭即到了洮水流域,通过时名临洮的岷县,便可进入黄土高原。牛头山北麓还有一处红色地标——哈达铺。上世纪三十年代,原始方位属性为“南方”的中国工农红军,正是通过这个点位步出长江流域,将自己的舞台扩张到中国北方,并最终让中央之国重归一统。

羌水和羌道并不是唯一连接岷县(临洮)的通道,溯白龙江再向西上溯80公里,还有一条谷地可以帮助翻越牛头山。这条叫“腊子沟”的谷地,同样有一个因长征而闻名于世的地标——腊子口。事实上,当年由于羌水一线为守军重点设防的区域,由青藏高原穿越草地而来的红色军队,并没有东行至羌水再行北上,而是提前在腊子口突破防线,进抵岷县和洮水河谷。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简单点说前者相当于官道,后者相当于小道。

羌道的控制范围,大体对应现在的甘肃省舟曲县与宕昌县,前者位于白龙河河谷,后者位于羌水河谷。历史上这两个点长期归于一个行政区,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分割为两个县。宕昌之名源出于西晋内乱之后,本地羌人在此建立的“宕昌国”。这个宕昌国在蜀汉北伐的历史中同样有迹可循。

公元238年,曹叡为了自己的身后名,执意调镇守关中的司马懿北伐辽东,这就为蜀汉赢得了一年的窗口期。如果不在这个窗口期做点什么,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羌水通道便成为了蜀汉在这一年的小目标。具体领兵的倒不是姜维本人,而是时任阴平太守的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语出清末的评语,让廖化成为了三国名人。

出身于襄阳中卢豪族的廖化,最初是在关羽那里任职主簿。关羽遇害后,廖化被迫入吴,后诈死带着母亲西逃,正遇上入驻秭归准备打夷陵之战的刘备。有如此忠心的臣下,刘备非常高兴,当即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廖化是在蜀汉亡国之后,被迁往洛阳的路上病故的。可以说,长寿的他完整见证了蜀汉兴衰的全过程,也让其能够在后期充当主要将领。

当时驻于羌水的羌族首领为受封为羌侯的“宕蕈”,这个宕字就是宕昌的“宕”,全称为“羌侯宕蕈”。羌道虽在行政上归属武都郡,但武都的重心及建制县都在东部的西汉水流域,羌水及其所对应的这段白龙江河谷,实际处于两不管地界。见蜀军去攻击之前从未染指的羌道,郭淮派出了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

郭淮自己没去是因为此前蜀汉在陇右北伐都是出祁山,郭淮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调虎离山之计,何况领军的不是姜维而是廖化。不管是探路也好,调虎离山也罢,廖化都乘对手兵力分散之机取得一场大胜,击败游奕,射杀王赟。羌道亦由此回归武都郡,成为蜀汉北伐的又一条战略通道。蒋琬提到姜维在自己任期内曾多次偏师出击,就包括这一次。

姜维在十年后的这次救援羌胡的行动,再次带上了廖化。具体计划是让廖化在白龙江河谷依山筑城(山名“成重山”),收拢由羌道溃逃入蜀的羌人,同时自己领军继续溯白龙江而上进入青藏高原,去迎接治由河湟谷地之西南下的治无戴部。这片位于羌道之西的白龙江上游地区,现在行政上对应甘肃省迭部县,当时则被称为沓中。在蜀汉的行政区划中,沓中作为最新被纳入中央之国范围的土地,成为了阴平郡的一部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阴平郡跟武都一样成为前线版块,并拥有自己的北伐通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配合姜维行动的都是阴平太守廖化。

受秦岭保护,沓中地区已是西秦岭山地农耕线的所在,其西面的白龙江源地区则被称之为“甘松”。再往西走就是地属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地带了。与沓中、甘松对接的这片高寒草原,是由黄河水所滋养的。由于黄河在此折了一个180度的弯(先向东,后折向西),这一带的草原又被统称为“河曲草原”。河曲草原虽然降水能够达到农耕标准,却由于气温过低无法进行农业开发。又由于低温带来的低蒸发量,草原的很多区域呈沼泽状。当年让很多红军战士失去生命的“草地”,地理上就是河曲草原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河曲草原东部,隶属四川的诺尔盖草原地区。

在青海湖地区被郭淮打败的治无戴部,并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穿越已被魏军控制的河湟、河首地区,沿羌道进入蜀汉控制区,可以向南进入河曲草原,然后与前来迎接他们的姜维部会合。这些熟悉地理环境的游牧者,并不用担心会遇到红军那样的困难。姜维这边即已出招,郭淮这边也要有应对之法。上次姜维北上,郭淮的应对是和夏侯霸合军,共同把姜维赶回去。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诸将认为这次也应该集中兵力,去沓中切断姜维与胡人的联系。

这次郭淮却改变了策略,自己率军去攻廖化的城堡,让夏侯霸去沓中追击姜维。这倒不是说郭淮故意把硬骨头留给夏侯霸,而是认为姜维知道后方吃紧,一定会停止西进计划撤回来。自己则可乘姜维军队没到之时,攻破廖化的山城。见郭淮率主力去攻廖化,姜维果然撤了回来,所幸已经把治无戴和另一位部落首领白文虎给接了回来。如果没有郭淮来这一出,姜维大概率会和这些归顺的胡人合兵,乘势北上去搞个大动作。

治无戴和白文虎的部落入蜀后,被安置到了成都平原上的繁县,对应现在的四川省彭州市。其他归附的羌人,也都内迁安置。在他们原本的居住地,好的土地都被魏人所占,能够留给羌胡们的都是些边缘之地。不过不要以为,姜维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让羌胡归心。这样做还有充当人质的效果。对于这些边疆民族,无论是蜀汉还是魏吴,都不相信只施恩,不施威就能够让他们真正臣服。

至此整个雍凉羌乱正式终结。郭淮因平叛成功受到朝廷的奖励,由亭侯晋升为乡侯。略显遗憾的是,最后切断姜维与治无戴联系的目标却没有完成。不过这个锅却不能让郭淮去背,负责进入沓中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夏侯霸,治无戴能在姜维回援廖化后,顺利进入白龙江河谷与之会合,说明是夏侯霸的穿插任务没有完成。

以沓中和夏侯霸的位置来说,他应该是由腊子口南下,至于没有完成任务的原因,有可能是迷路。听到这不要笑,对于没走过的路,夏侯霸还真有可能迷路。这场战事结束后,次年正月就发生了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夺取大权之后,对于各地统军大将基本秉持了两个态度,像郭淮、诸葛诞、文钦这种跟曹爽有旧的将领,晋升官爵加以安抚。毕竟司马懿让士族勋贵利益均沾的政策,同样能让他们受益,识时务的话完全应该重新站队。

对于夏侯玄、夏侯霸这种基本利益跟皇室捆绑在一起宗室将领,司马懿就是另一种态度了。虽然不能马上除掉,却也必须诏回洛阳为官,让他们把兵权交出来。对此夏侯玄与夏侯霸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注重名节的夏侯玄虽然知道这次回去有可能是羊入虎口,还是选择了应诏。事实证明,就算他回去之后就闭门谢客,连姬妾都不养,最终还是被动卷入一场未遂政变,落得个族灭的下场。

惜命的夏侯霸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向他曾发誓要灭掉的蜀汉投降。由夏侯霸驻扎的麴山投奔蜀汉,可以有两条路线选择,一个是向东往祁山方向,进入武都郡境内;二个西南进入阴平郡境内。东线的话要与郭淮的防区擦肩而过,夏侯霸担心会惊动这个对头,因此选择了南入阴平的线路,然后。。。。

然后就在阴平境内,也就是西秦岭山地中迷路了。军粮耗尽的夏侯霸,甚至不得不把马都杀了充饥,步行行军。西秦岭山地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不知道夏侯渊杀马之前有没有祸害过国宝。就这样还是找不到出路。最后是蜀汉听到夏侯霸来降的消息,派人前去迎接才算是把这支投降的魏军带出了秦岭。

不管怎么说,夏侯霸的身份摆在那,入蜀之后还是受到了很高的待遇。阿斗为了化解两家的仇恨,特意强调你父亲是在乱军中遇害的,并不是我父亲亲手杀害的。为了安夏侯霸的心,更是主动跟他攀亲戚。阿斗的皇后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夫人是当年在谯县郊外“捡”到的夏侯霸的堂妹。当日夏侯渊阵亡时,就是张飞的夫人出面安葬的。这样算起来,阿斗得叫夏侯霸一声舅舅,甚至还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此时的夏侯霸算下来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纪做了叛臣实在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所幸家族的功绩在那,留在魏国的家属倒也没受到太大诛连。见刘禅如此给面子,夏侯霸也就把自己的余生献给蜀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