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变回泥鳅,杜月笙处处谨慎,以“讲究体面、留足情面、善用场面”为处世原则,展现一代枭雄的领导哲学。

撰 文 |施 杨

责 编 | 施 杨

20世纪30年代,风起云涌的十里洋场诞生了最后一位枭雄:他出身青帮却受人尊崇,朋友遍布军、政、商三界;没读过几年书,但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他低调做人,屡屡充当上海滩的宋公明,救人于危难……

他就是上海青帮三大亨之一,杜月笙。

时值日本侵华,上海滩云集各派势力,明枪暗箭你来我往。在这样纷乱的时局下,杜月笙能够闯出自己的事业,从一介武夫升格为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吃好了做人最难吃的“三碗面”——体面、情面、场面。

他曾对一位文化界的朋友坦言:“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500年,跳了龙门化身为龙。我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你我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但我可就变回泥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不变回泥鳅,杜月笙处处谨慎,时时自省是否吃透了人生“三碗面”。无论是身为组织领袖还是社会柱石,杜月笙都以“讲究体面、留足情面、善用场面”为处世原则,并以此为基石,展现一代枭雄的领导哲学。

体面: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在上海滩,黄金荣被称为“黄老板”,杜月笙不喜欢这种粗鄙的称呼,所以人们叫他“杜先生”。

评论家梁宏达曾说:“杜月笙这辈子经常是以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的。”杜月笙的标志性装扮是一袭长衫,天气再热,最上面一颗纽扣也从不解开,即便在家里,领扣也系得紧紧的,活脱脱像是一个老派的教书匠。这种儒雅和体面,让他有一份特殊的亲和力,以此收获了广博的人脉。

杜月笙常说:“衣食足,应当礼义兴了,不能再让人家一看到就讨厌害怕。”从著名记者徐铸成到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长薛畊莘,从著名电影人沈寂到杜的好友杨管北的公子杨霖,他们眼中的杜月笙,从来不是飞扬跋扈的样子。

徐铸成第一次见杜月笙,以为青帮大亨都身材魁梧,财大气粗。然而见面后,却发现是一位面色带青的瘦削老人,看上去手无缚鸡之力,言谈中也没有“白相人”的轻浮之感。更令徐铸成诧异的是,旗下门徒们也是衣冠整洁、干净利落,与往日黑道赤膊袒胸之徒形成极大对比。

杜月笙常说: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

比如,不少成功人士或企业家忌惮他人提及自己的出身,但杜月笙不在乎。他14岁闯荡上海,在做水果摊小贩时练就了一气呵成单手削梨的本领,削下的梨皮不仅薄如蝉翼还连而不断,削完的梨如水晶一般剔透。

有时上街,杜月笙身后总会跟着几个小乞丐,吹着口哨对着他喊:“水果月笙,给点钱!”杜先生并不生气,反而吩咐手下多给一些。在杜府聚会时,友人也会打趣地递上一只梨请他削一个。杜先生哈哈一笑,将削好的梨和大家一起分享。

袍哥首领、川军师长范绍增初识杜月笙,在上海国际饭店宴客。饭后服务员上一盘梨,杜月笙拿起刀子,顷刻间就把梨削得晶莹光滑。范绍增大加赞赏,他毫不在意地说:“我本是这一行出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面: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在杜月笙看来,“三碗面”中最难吃好的就是“情面”。

情面,也就是情分、面子。杜月笙一辈子很少拒绝别人,只要不触犯底线,他几乎不驳他人情面,甚至在危难时刻,主动伸出援手,为朋友雪中送炭。杜月笙有句名言:“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1923年,大总统黎元洪被赶下台。世态炎凉,所到之处人人喊打。直到来到上海,杜月笙带着保镖在车站亲自迎接。日夜守护,寸步不离。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少帅张学良没放一枪就丢了东北。张学良一时间成了民族罪人,想要取“卖国贼”性命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就有斧头帮老大王亚樵,他曾暗杀过直系军阀淞沪警察厅长徐国梁、上海招商局总办赵铁桥。日军称其为“人间魔鬼”,业界叫他“暗杀大王”。

张学良无处可去,杜月笙就说了一句:“到我府上,可安心住下!”走投无路的张学良在杜府不仅成功保住性命,还戒掉了抽大烟的恶习。

传说,当年戴笠还只是上海滩赌场里的一个小混混,有一天在杜家赌场掷骰子,狂赢不止。看场子的人要收拾他,戴笠并不害怕,指名道姓要见杜月笙。杜先生一眼识出戴笠非池中物,便推荐其报考黄埔军校。几年后,重返上海的戴笠和他这位命中的贵人结拜为异姓兄弟。

在上海滩,无论是商界、军界、政界还是底层大众,凡认识杜月笙的人,几乎都接受过杜先生的帮助。杜月笙还有个习惯,送人钱财时不允许第三个人在场,为的就是保全被帮助者的面子。

他常说一句话:“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正是因为注重情面,才树立起了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人设”。“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更直接将其比作战国时的春申君。

值得一提的是,杜月笙虽没读过书,却对读书人甚是敬畏。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定居苏州,本对黑道流氓不屑一顾。直到其侄在英租界发生案件纠纷,不得已只能请杜月笙帮忙。

杜先生只回了三句话:“你的事情我知道了。我会替你办妥。好,再会。”

问题解决后,杜月笙亲自前往苏州拜访老先生。临走前,还偷偷将一张两千大洋的银票叠成小方块,放在茶碗下,在表达对章太炎的敬仰和尊重的同时,顾全读书人的面子。从此,两人订交,杜月笙还邀请章太炎成为自己的老师。

杜月笙手书

杜月笙原名为“月生”,章太炎觉得不够文雅,改作“月笙”。在章太炎的言传下,杜月笙从大字不识的青帮头目,成功转型为能写一手漂亮小楷,身穿长衫,举止儒雅的中国版“教父”。

场面:义字当头,诚字打底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表面时尚繁华,实则剑拔弩张。各路势力潜伏其间,争相角力。小则关乎地盘争夺,大则关乎民族大义。而杜月笙能够叱咤其间,奥秘之一就是对“场面”的把控。

“场面”是生而为人不可不懂的重要形式。善于运用场面的人,不仅可以在为人处世中事半功倍,更能让朋友、亲人、合作伙伴感受到最大的诚意与情谊。

杜月笙深谙此道。他曾对手下说,待人接物要“义”字当头,“诚”字打底。在重要的场面节点,杜月笙的慷慨不会因人而异。比如,每天供应门徒的饭食,一日三餐,每餐席开十桌。每逢大年夜则直接开流水席,给每位兄弟和下人派发红包,就连到杜府拜年的穷人和乞丐,也不会空手而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众所周知,杜月笙讲究排场,更懂得如何去撑起人生的场面。

1930年上海法租界的工人掀起一场大罢工,事态愈演愈烈,逐渐脱离政府的掌控,连街边的清洁工都拒绝上岗。最后,杜月笙出面和工厂老板进行谈判,解决了工人的加薪难题。在问题解决之后,杜月笙并没有急着把消息昭告天下,他知道这时候工人对老板们的信任早已消耗殆尽,就算说了,工人们也未必肯信。

这时,“场面”的氛围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杜月笙诚心诚意地将几十位工人代表全部请到上海一家高档酒楼,摆上好酒好菜,待所有人落座之后,他才宣布:“各位,现在工厂老板已经答应,给工人们上涨75%的薪水。”就在工人们喜出望外的时候,杜月笙亲自掏腰包拿出30万大洋,垫付了工人们罢工期间的薪水。

场面事、场面话、场面活,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工人们对杜月笙感恩戴德,甚至在底层大众间开始流传“做人要做杜老板”的顺口溜。同样的事,数不胜数。1931年,为了感谢杜月笙帮助国民政府稳定上海时局,蒋介石命令国民党军政官员,集体参加其在浦东举办的杜氏家祠落成典礼。

在落成仪式上,杜月笙收到了无数的牌匾,既有蒋介石、张学良、何应钦、胡汉民等国民党要人的匾额,又有吴佩孚、徐世昌、孔祥熙、曹锟等民国大军阀的贺词,还有章士钊、于右任等文化大家的对联。

宴席一连摆了三天,所有人来了就坐,坐下就吃,每天流水席上千,整个大上海盛况空前,甚至瘫痪了交通。而这样盛大的排场,无疑都是杜月笙多年来,吃好体面、情面、场面这人生“三碗面”所汇聚而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