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温迪·莎迪利的作品《阳光中的狐狸》。

开启一场视觉的盛宴!

世界最顶级的野生生物摄影作品,会是什么样子?

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每年在英国举办的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野生生物摄影奖项之一,负责任地说,它就是该领域的“奥斯卡奖”,从每年4、5万幅投稿中胜出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野生生物摄影作品。

2020年年底,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翻译出版了《生命之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55年精选》一书,用200余张优中选优的作品,为你带来一场令人陶醉的视觉盛宴

【BGM起......】

这本书里收录的野生生物,从憨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卡尔·R. 赛姆斯二世的作品《豪猪的姿态》,豪猪十分不情愿舍弃那只美洲马鹿的角,对草食动物来说,这是珍贵的盐分和矿物质来源。

到狡黠;

▲ 1988年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吉姆·布兰登伯格的获奖作品《狼兄弟》。

从静态,

▲ 本斯·马特的作品《水池之鹰》。

到动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阿尤敦·雷卡德森的作品《夜间鲸喷》。

到微观,

▲ 劳伦斯·亚历克斯·吴的作品《滤食森林》,这幅令人着迷的景色其实是海鞘“嘴”里的样子。

到宏观;

▲ 史蒂芬·弗勒的作品《黄昏中的驼鹿》。

从死亡凋零,

▲ 弗兰斯·兰汀的作品《死亡仪式》,这是一个死亡仪式的记录,夕阳西下象征着海龟生命的结束——这是马达加斯加维卓人死亡仪式的一部分,他们给所有的海龟都办这个仪式。

到生生不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史蒂夫·雷斯的作品《真爱》。

地球之绝美,生命之灵动,皆彰显于那些瞬间!

【本书是已绝版的、5年前出版的《生命之灵》的第二版,相比前一版本,新加入了近5年来精选出的20余张照片】

是大还是小?

大师们的作品,视角清奇,可以在大与小间转换,可以化“平凡”为不朽。

小,可以很大。比如下面这张克苏鲁风格照片中的巨怪,其实是一只海葵,一只小虾从这座“巨大的城堡”中向外窥视,成为了画面的亮点

▲ 杰夫·若特曼的作品《虾》。

大,可以更大。照片中的冰巨怪是什么?难道是北欧神话中的巨蛇耶梦加得?它是一座被冻在南极海冰中的冰山,水下的部分经年日久地被海流冲刷,已经变得平滑,就好像是怪物埋在水下的头。

▲ 劳伦特·巴莱斯塔的作品《冰巨怪》,接近水下的冰山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些庞然大物经常会翻倒。

大,还可以很“小(简)”。月光下的海滩,在长达21秒的曝光后,呈现出了一种简单至极的效果,纯净的天空,深邃的海水,朦胧的海浪以及“炙热”的沙滩,摄影艺术中,原来也有印象派啊!

▲ 盖理·斯蒂尔的作品《海景》。

能听,能闻的照片?

好的照片,不仅是视觉的享受,它能彻底调动你的五感

你能听见照片中雄性大苇莺明亮、婉转的歌声么?那些尖锐的音符已被清晨寒冷的空气化为薄雾。

▲ 简·维梅尔的作品《歌唱的气息》。

你能感受到照片中的寒冷么?这是一只泡在日本地狱谷温泉里的猴子,满头的积雪都因温泉的热度,融化成了晶莹的挂珠,这份泡澡的舒适已经超过了对于人类旁观者的恐惧,它竟然在镜头前睡着了。

▲ 贾斯珀·多伊塞特的作品《放松的艺术》。

你甚至能够闻到照片里的气味,因为摄影师道格·珀莱因把镜头对准了......海星的肛门,定格出一幅海星“出恭”的画面,这幅画面,是不是有“内味儿了”?

▲ 道格·珀莱因的作品《海星出恭》。

既有意外的收获,又有坚持的奖励

野生生物摄影,充满了意外之喜。

这是1988年美国的北达科他州的正午时分,风总是刮个不停,吹得芦苇都弯了腰,被风搅起的海藻如同木筏在阳光下发出一片片的闪光。摄影师吉姆·布兰登伯格觉得此时的太阳过于强烈,于是只是在欣赏风景,顺便吃个午饭。

突然,空中出现了一只乌燕鸥,吉姆禁不住诱惑,按下了快门。对于这张照片,他本来不抱太大希望,所以过了几周才想起去看底片。结果看见的是如同莫奈的作品一般的美丽照片,这简直难以置信,如同魔法。

▲ 吉姆·布兰登伯格的作品《魔幻沼泽上的燕鸥》。

在意外之外,更多的作品,来自于持之以恒的坚持。

为了拍摄一张北极熊和北极狐结伴同行的照片,摄影师托马斯·D·曼格尔森了10年时间拍了8万多张照片,才抓住这最宝贵的瞬间:北极熊和北极狐之间存在着小小的默契,北极熊会在冰上捕食海豹,而北极狐则会收集同伴留下的残羹冷炙。

▲ 托马斯·D. 曼格尔森的作品《大熊与小狐狸》。

为了拍摄这张《生死对决》,摄影师鲍永清一等就是3个月,时间之长连拍摄对象藏狐对他的态度都从起初的警惕变为了无视地“擦肩而过”,如此,鲍永清才抓住了藏狐和旱獭间最激烈、也是最为真实的互动瞬间。

▲ 鲍永清的作品《生死对决》 。

人,在镜头外,也在镜头里

在以野生生物为焦点的照片里,我们时常能看到人的“身影”,在这些长长的黑影的下面,是野生生物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一张朴实无华的照片,却让人难以忘怀,一个马戏团中的表演者,一只年轻的黑猩猩,正遭到观众和模仿它的小丑的嘲笑,它或许曾被虐待,并且很可能是被非法买卖而来的,巨大的黑色留白,仿佛是黑猩猩阴暗未来的投影

▲ 布丽塔·雅申斯基的作品《无声,无奈》。

优雅的鹈鹕们仿佛早就摆好了造型,颜色也被精心搭配过,与前景中的布料相互呼应,但鹈鹕的颜色本不应如此——实际上,这张照片记录下的却是无比悲惨的一幕,它们是2010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受害者,正在等待志愿者们为它们进行清理。鹈鹕斜眼望着镜头,仿佛在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 丹尼尔·贝特拉的作品《油污中的“静物”生命》。

在蓝绿色海水背景的衬托下,这只小小的金色的管海马和它那根粉色的塑料棉签“浮力棒”十分显眼,但又有一种令人不安的不协调感,广角拍摄的画面中能够看到污水带来的浑浊水体。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00~1300万吨塑料被倒入海洋,我们距离成为自己行为的受害者,还有多远呢?

▲ 贾斯汀·霍夫曼的作品《污水中的弄潮儿》。

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颁奖常客、“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曾说过:“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孩子不会对自然着迷。”下面这张照片中真正的点睛之笔,是画面中的那个被夜间活动的蝙蝠深深吸引的小男孩。

▲ 亚历克斯·巴蒂耶夫的作品《蝙蝠、男孩和蛾子》。

没有人不会被生命之美所吸引,我们都能看到影像背后自然的可贵,所以大卫·爱登堡那句话的后半段向我们每一个人提出了疑问:“你是如何失去兴趣的?当然,我从来没有失去兴趣。

中国人的名字,同样印刻在世界的舞台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华夏文明比任何一个文明都更重视自然意象,重视对自然的讴歌,地大物博的中国,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然而直到21世纪,来自中国的野生生物摄影师才开始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上展露头角。2001年,中国著名的自然摄影先驱奚志农获得了大赛分项的冠军,本书的推荐序言,就是由奚老师撰写的。

▲ 首位在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中国摄影师,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ILCP)的中国摄影师,野性中国创始人奚志农。摄影/ 杨昶

在随后的近20年里,中国的野生生物摄影师们,中国摄影师逐渐在这场赛事中取得佳绩:鲍永清在2019年创历史地获得年度摄影师奖项;奚志农也曾当选荷赛自然类评委,为本书撰写推荐序二的袁明辉当选年赛评委等等。就在去年,李善元、蔡送达、同海元、韩乐飞这四位中国中国摄影师再次获得了年赛的单项大奖或者高度赞扬。

▲ 2020年同海元作品的颁奖现场画面。图/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 2020

毫无疑问,中国这片土地的魅力,足以征服全世界的观众。

翻开《生命之灵》这本影像集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看下去,一张一张地看下去,直到看完才长舒一口气,开始期待着下一个摄影年赛盛典的到来。

向左滑动

▲ 《生命之灵》实拍。

这本近300页篇幅,光亮、厚重的影像集,绝对是收藏和馈赠的佳品,因为没有人,会拒绝凝视自然时所萌发出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感动。

编辑 | 张雨晨

部分内容来源于《生命之灵》,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