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投入并不少,乡镇学校衰退却在加据,教育不均衡现象更严重。

人们都认为经费投入的多少是造成教育不均衡的根本原因。经费投入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差异,也造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的不同,最终的结果是各地教育教学水平落差明显,这从全国范围来看似乎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着眼于某一特定区域考察教育是否均衡,经费的投入就算不得一个原因了。比如苏南地区,地方经济都很发达;地方政府对学校教育的经费投入都很不少,从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到教师待遇的提升,地方政府基本能做到不遗余力;但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依然很大,而且差异明显在加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学校也一所所的建造起来了;这些新学校的建立能很快带动周边房地产的兴起,给地方经济注入强有力的活力。地方教育局为了扶持这些新学校,为地方经济添砖加瓦,教育教学政策普遍向这些新学校倾斜,最明显的就是允许这些学校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全区域选择性招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政策,导致这些学校招收的生源明显优于周边学校,无形中就打造了”重点学校“的牌子,造成了教育教学质量优质的好名声。不需要多少时间,这类新学校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得大量的家长对这些学校趋之若鹜。

这样就苦了周边的其他学校,特别是周边乡镇的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中小学。周边每个乡镇原来都有一所中小学,这些中小学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原来是乡镇上唯一的中小学。地方政府从经费投入上并没有厚此薄彼,老校翻建或者异地新建,投入确实不少,原来的老学校现在都是焕然一新,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教师的待遇也是与日俱增。

但是,这类乡镇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却是一落千丈,根本原因是生源越来越差,差到老师们很难完整圆满地上完一节课。

新学校可以选择性招生,那么本地有实力的家庭或者对教育重视的家庭,都想法把孩子送到新学校就读了,那些家庭普通的就只能留在老学校就读。这样一来,老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怎么办?地方政府就把老学校作为专门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

招生政策的不同,造成新老学校生源的不同。在老学校就读的学生,不仅学习基础习惯差,而且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很难管教,由此老学校的学习氛围极差。老学校的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最终都是一声叹息——算了吧,我再怎么努力也没几个学生愿意学;反正工资奖金都是一样的,一分不少。于是,老学校的老师们开启了混日子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多久,新老学校之间的差距就大到无法弥补,老学校的教育教学名声在社会上越来越不好。这是谁造成的?教育经费投入不少,教师待遇同一区域都是一样的,就因为人为的招生政策不同造成的,和经费投入无关;不公平的招生政策,抬了一边无形中打压了另一边,教育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这样的情况在同一区域内是普遍现象,这和主政者的政绩观有关!名义上发展教育,实质上造成了教育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