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才皆南飞,北方难留人
分析:为什么会呈现“南强北弱”的人才格局?
开方:当大量人才呈现“孔雀南飞”之势时,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该如何未雨绸缪、正确布局?

文:中外管理记者 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202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高达874万,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北京作为着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就业机会的城市之一,这两年却有点“失意”。8所“985”高校和26所“211”高校,都发出了“留人难”心声。

芸集

近来,有数据显示: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北京985高校毕业生,留京率正在不断下跌。清华大学最新公布的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选择留京的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仅约两成,博士毕业生相对稳定,保持在五成左右。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接受清华毕业生最多的三家单位分别是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而这三家公司的总部,都不在北京。

那么,学生都去哪儿?更多的毕业生奔赴了广州、深圳和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恒大研究院2020年12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四年深圳、广州、杭州、长沙四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则超10万。

当大量人才呈现“孔雀南飞”之势时,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该如何未雨绸缪、正确布局?

1、趋势:南强北弱是客观规律

清华大学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近期表示:北方弱南方强是客观规律,北方地区衰落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按照经济发展、经济地理格局演变的客观规律去“行事”。那么,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何在?李稻葵认为:我国有10亿人口还没有达到中等发展水平,解决他们的内需就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来源,而“城镇化”就是最重要的抓手。

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而一线城市中,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这些趋势说明了什么?“人口作为所有经济社会活动的首要资源,始终具有‘资源、资本、产业在哪儿,人就在哪儿’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人口正在持续呈现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的聚集效应。”中道普惠总裁、职业规划顾问于洋对中外管理说。

从2019年各城市人才净流入的数据显示:深圳排在第一位,随后是杭州、上海、北京,这四个城市属于第一梯队;接下来,就是广州和成都,他们属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就是西安、郑州、武汉和南京。近年来,各个城市(包括传统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职场中,求职者除了要看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社会环境等竞争力,还有一个指标也是直接影响人才流动的关键:就业竞争度——求职的人数除以招聘的总数。其中,杭州是排在人才净流入前10位的城市中,就业竞争度最低的城市。“相对来讲,杭州呈现了供需两旺的态势。深圳、广州的‘人口净流入比’每年都在上升。相反,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净流入’比在下降,这与北京、上海实行了严控人口的政策关系较大。”于洋说。

一个城市能不能吸引人才,关键要看它能不能持久留住人。因此,各地的落户政策就成了抢人大战的“关键武器”。

“北京作为首都,从政策来讲在严格的控制人口,同时在疏解非首都主要功能的产业。上海也是在控制人口总量,并且对产业也在有计划的进行转移。”于洋分析道。同时,由于北京的名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就业竞争度自然相对较高。同时,户籍政策、房价、产业结构等,都是较难突破的就业门槛。

2、分析:广东何以引得“凤凰来”?

广东之所以近几年风头更劲,于洋给出了以下几方面原因。而这也充分体现了求职者在选择就业城市时,最看重的问题。

第一大优势,优越的人才引入政策。广东人才体制改革推进的速度、手段、效果都特别新颖,而且对人才需求考虑的也非常全面。广东几年前就推出了“优粤卡”,对外来人口从落户到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只要有这张卡就会一路绿灯,非常方便。广东的过人之处在于这些人才政策都能落到实处,不仅能把人才引进来,还能把人才留得住,继而把人才用好、人尽其才。

第二大优势,国际级大企业的产业集群格局。众所周知,腾讯、华为的总部都位于深圳,其相关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产业资源都环绕四周。同时,广东不仅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座一线城市,还有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等发达的制造业城市,美的、格力、TCL等品牌都出自广东。

比如,“2020年中国各大城市市值榜”显示:深圳所辖上市公司的市值猛增约4万亿,达到了16.36万亿,排名全国第二,剔除央企后深圳的市值排名为全国第一。

第三大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整个广东,正在高等教育上频频发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9年PCT排行中,深圳大学以247件的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三,第一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第二是清华,第四是麻省理工。其中,深大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排名前3%,材料科学进入前5%;2019年,深圳大学首次登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第二年便跃升到同济大学等高校之上,且每年以提升100位的速度突飞猛进。深大2019年获得政策拨款50亿,2020年达60.86亿,甚至超越了清华、北大。南方科技大学成立仅十年,就拥有院士20多人,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8位。同时,哈工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都在深圳开设了分校。另外,香港科技大学将在广州开设校区分校,2022年开始招生。

“所以,深圳之所以吸引人才,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是政策因素、国际企业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叠加,优势自然就显而易见了。这不是其他省份、城市靠单一因素就能比拼的。”于洋分析说。

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吸纳人才,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才对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而深圳作为优秀的新一线城市代表,有赖于互联网及电子工业的发展。早在十多年前,深圳就开始被誉为“中国的硅谷”。可见,互联网和电子科技这类朝阳产业,是引领城市发展和人才涌入的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追问:未来人才是否会向二三线城市“平衡”?

或许人们会有一个疑问,对于“佛系”的95后来说,他们对于职业选择是否有城市偏好?是不是意味着将有更多年轻人会选择“相对安逸”的二三线城市就业?

于洋对此持否定态度:从各大求职网站的大数据来看,在同一时间段内有多少人浏览哪个城市的招聘信息,都非常清晰。而无论是资深职场人还是职场新人,目前为止,理想的和主流的就业地依然是北上广深,浏览二三线城市招聘信息的数据依然并非主流。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职场人平均年龄比北京、广州、深圳年龄都要大,这点可能让人有些意外。“年轻职场人首选的城市是深圳、杭州,随后才是上海、北京,再往后选的话才是广州和成都。”于洋说。

受疫情影响,人才流动的速度相较以往有所放缓,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从总的人才流动趋势来看,人才向大城市和大城市圈流动的趋势不会改变。

那么,随着二三线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抢人政策”的纷纷出台,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城市和区域间的人才供给状态会更趋于平衡?

“要实现平衡会很难。因为,人才向大城市聚集的趋势是客观规律。我国与世界的人口聚集程度相比,还远远不够。有机构曾在几年前做过一个世界各国大城市人口聚集程度研究,数据显示:世界人口的聚集程度平均值是52,美国是72,日本是93,韩国是90,英国是85,而中国仅为36——这说明,我国的人口还有很大的聚集空间。”于洋分析道 。

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曾公开说过:“相比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北上广’的人口聚集程度还远远不够”。而随着人口的集聚,资源才会更多地集中到大城市中来。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资源才能衍生出更高的回报。

因此,我们看到各大城市都在大力的进行城市投资,以期吸引更多的人才聚集。这也是为什么优秀人才(哪怕是普通的打工者),都想去规模更大的城市里寻求职业发展的原因。“因为你的学历、能力、工作经验只有到了大城市,才会产生更高的价值和溢价。”于洋说。

于洋举例说,一个本科毕业的程序员在北京可能拿月薪2万左右,大中专学历可以拿到1万上下。但是在小城市,本科和中专学历的程序员,工资可能只差一两千元,而且薪酬也要低不少。

此外,越是专业化的职业在大城市才能越有发展空间,因为大城市的职场人收入普遍更高,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溢价去购买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