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恺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艺《戏剧新生活》 中,节目嘉宾面临无人买票的窘境。

“戏剧不值一顿饭钱吗?”

忽然出现在热搜上的这个问题,就像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戏剧迷与普通观众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艺术是无价的,大家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买一张票支持戏剧;有人认为掏腰包看戏剧纯属浪费钱,还不如看一场电影;也有人认为,这问题是个伪命题,人们爱不爱看戏剧,跟钱压根就没啥关系。

在这档综艺里,

人人都是当代鲁班

被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黄磊、乌镇戏剧节的评委吴彼……除了大名鼎鼎的乌镇戏剧节,还有什么,能将这些戏剧界的名人聚集在一起?

2020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国内的戏剧市场发展受到重创,乌镇戏剧节也首次面临取消。对戏剧迷来说,《戏剧新生活》这档真人秀的开播,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继《声入人心》《说唱新时代》之后,《戏剧新生活》也聚焦相对小众的戏剧领域,将7位戏剧人聚集在一起,记录他们充满挑战的创作日常,目前在豆瓣上获得了9.2分的评分。

开播两周,《戏剧新生活》 获得了豆瓣9.2分的好口碑。

《戏剧新生活》一上来就将戏剧人的“理想与面包”摆在台面上,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做戏剧到底能不能挣钱?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引出了戏剧人的苦水:管饱可能没问题,但戏剧还真的挣不了大钱。

因为发不出工资,刘晓邑的团队在2019年年底解散了,从北五环搬到73公里外的延庆,自己还跑去卖烤串;吴彼多年来卖过火车票、机票,也上过综艺赚外快;而90后导演刘添祺,唯一的一次戏剧收入还是乌镇戏剧节的青赛奖金,“但总不能每年都有这事儿发生”。

吴彼更是感慨,如果大家讨论的戏剧“挣钱”不是说挣大钱,而是说能活着的话,那这根本就不能算挣钱:

“如果是活着,干啥都能活着,没必要干这一行。我9岁就跟着戏班子唱戏,大学学费还要16500元,那个苦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要是我混完这么一大圈,最后落得一个‘活着’,那我凭啥说挣钱?干嘛不去扛大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的疫情,不可避免地对戏剧市场造成影响。然而即便没有疫情,戏剧人们也未必能“挣大钱”。

在《戏剧新生活》中,7位戏剧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节目组要求他们在48小时之内,在没有经费、没有剧本、没有道具的前提下,紧急创作出一部适合养鸡场年会观看的儿童剧。

导演、编剧、演员、舞美、灯光......一切准备工作,都要由想法各异的7个人包揽,节目组从一开始,就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戏剧人选择利用纸壳自制道具,人人都是当代鲁班。

在节目的第二期,戏剧人又迎来了一个难题:

演出即将开始,没人买票看怎么办?就在这期节目播出期间,#戏剧不值一顿饭钱吗#上了热搜,并且引起争议:

7位戏剧人谈好了演出场地,排练好了几出戏剧,根据节目组的要求,他们还需要自己去街上找观众卖票。而这一期节目的嘉宾吴昊宸在帮忙卖票时,多次遭到游客的婉拒,其中有一次,100元一张的门票最后被砍到10元+合影,最终吴昊宸选择拒绝售票:“我没法10块钱让我的兄弟们演戏。”

难道戏剧真的不值一顿饭钱吗?

节目嘉宾不遗余力地为戏剧做宣传,然而游客脸上只掠过一抹尴尬的神色。

戏剧受众少,

只是因为贵吗?

“10元一张的门票都不愿意买”——

乍一听,观众可能会为节目中的戏剧人感到憋屈,但仔细想想,嘉宾的推销方式也有一定的问题:

在推销的过程中,嘉宾先是跟游客说只需要占用他们半小时的时间,并强调7位戏剧人排戏剧、找场地辛苦不易,希望游客能够抱着捧个人场的心态,来支持鼓励一下;

在游客答应之后,又忽然提出要支付100元一张的门票钱,在游客婉拒后还说:“应该还是钱的问题,那我给你们打折可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宾急着完成节目组的任务,不希望兄弟的努力付之一炬,这可以理解。但把票卖不出去的原因都归到价格身上,未免就有点扯了:

既然是来乌镇旅游的游客,想必不会缺这100元。拒绝买票,大概率是与行程时间有所冲突,或是对话剧本身不感兴趣。在这种前提下,他们选择不买票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游客不买票,就说明话剧不值这个价钱的话,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同样可以得出“某纸质书不值一顿饭钱”“某音乐剧不值一顿饭钱”“某电影不值一杯奶茶钱”的结论,而话剧显然还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多数路人不买票的原因,很可能就跟这位商店老板一样,不是不愿意出钱,而是对戏剧不了解。

除了第二期的卖票挑战,节目组还设置了不少阻碍与考验,将戏剧人放在一个“非常惨”的处境下创作戏剧,比如要自己挣钱交房租、去街头卖艺拉赞助等等。

从好的一方面来看,节目组是出于对节目效果的需求,设置了一系列挑战,让节目更有看点,具有戏剧性、冲突性,大大降低了观众的观看门槛;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挑战如果占据过多的比例,反而容易喧宾夺主,令观众感到不满,毕竟大多数人想看的是戏剧人如何创作出优质的内容,而不是看另一个版本的《极限挑战》。

戏剧人面临的各种生存挑战,本身也是节目的一大卖点。

同理,嘉宾在推销门票的时候,重点也不应该放在“我兄弟如何如何辛苦、多么多么不容易”上,毕竟路人没有义务平白无故地去为他人的努力买单。

正确的推销方式,反而应该是好好宣传戏剧内容本身——《鸡兔同笼》、《出山》,均是乌镇戏剧节的获奖作品,含金量可见一斑。

优质的原创内容,永远是吸引观众的核心要素。而这恰恰是目前戏剧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我国的戏剧原创剧本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够,《雷雨》、《茶馆》、《暗恋桃花源》等脍炙人口的出圈剧目,都是上世纪的作品;而近年来颇受好评的《安魂曲》、《奥德赛》等口碑之作,都是引进自国外的戏剧作品。

经典的作品,固然值得反复观看。但戏剧市场如果一直没有新的出圈作品出现,要靠什么来吸引越来越挑剔的年轻观众呢?

《暗恋桃花源》,首次公演已经是在上世纪80年代了。

“做戏剧,很大程度上是为爱发电”,此言不虚。

在过去几十年来,戏剧一直都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

在形式上,比起能在线观看的电影,注重与观众交流的戏剧,往往会受到演出时间、城市场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潜在的观众来说,并不友好。

在内核上,不少优质的戏剧本就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如果为了降低观众的观看门槛,走向过度商业化的道路,还容易反被业内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孟京辉的新版《茶馆》,从亮相之初就争议不断,而喜欢的人则认为这部戏剧极具颠覆性、先锋性。

开心麻花就是一个例子:

2015年,以话剧为基础进行改编的电影《夏洛特烦恼》一经上映,便以近14.5亿的票房成绩夺得国庆档票房冠军,成为现象级的话剧改编电影。

可以说,开心麻花用商业化的手段,将小众的话剧了搬进影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话剧,甚至有观众表示“看完电影之后想去看原版话剧了”。

但也有业内剧评人认为,开心麻花的电影的娱乐化,消解了戏剧的价值,反而失去了戏剧原有的内涵。

简单来说,就是“不够高级、缺乏深度”。

戏剧的出圈与入圈

《戏剧新生活》能不能带火国内的戏剧市场?

事实上,戏剧市场近几年来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灯塔研究院的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我国话剧演出市场规模一直在不断增大,从2013年的15.94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6.2亿元。

2019年,我国话剧音乐剧演的出场次数比前一年提升了41%,越来越多观众愿意花钱买一张票,走进剧院去观看一场话剧。

而2013年首次开幕的乌镇戏剧节,为全球的戏剧爱好者、普通观众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戏剧、交流戏剧的平台,仅用7年的时间,就在国内各大艺术节中站稳脚跟,不论是剧目数量、投资规模还是发展势头都远超其他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可以说在普及戏剧的路上走了很大的一步。

疫情给戏剧产业摁下了暂停键,但是也让它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国外的NTlive(国家剧院现场)模式,采用线上多机位转播的方法,满足了大量观众的线上观看需求;在2020年,这一模式走进了国内:

王翀导演通过分屏直播、弹幕评论的方式,在线上直播了戏剧《等待戈多2.0》;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则在B站直播《热干面之味》;《永不消逝的电波》《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优秀剧目,也逐一在线上播出。

很难说线上直播会不会成为人们在未来观看戏剧的主流模式,但它在尽力保证观众参与感的前提下,无疑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观看门槛,使戏剧成为一种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艺术。

另一方面,“明星效应”也是普及戏剧的重要推手之一。

早在2005年,戏剧《琥珀》就凭借刘烨、袁泉、许巍这种金牌明星阵容,吸引了不少粉丝,还刷新了香港艺术节33年来的票房纪录;戏剧《暗恋桃花源》在优质的剧本之外,也有观众耳熟能详的黄磊、孙莉、何炅等演员作为实力担当;

不少明星也愿意沉淀下来去演一场戏剧,磨练自己的演技:比如胡歌出演戏剧《如梦之梦》、倪妮出演《幺幺洞捌》、郝蕾出演《曾经如是》……

中戏实验剧团的副团长孙亮就曾经表示:“明星回归参与到戏剧制作和演出中,会促进戏剧市场发展。只要明星能够正确选择剧目,并且以专业、职业的精神来对待戏剧舞台的演出,观演双方都会受益,当然最终受益的,也是受益最多的是戏剧市场。”

胡歌出演《如梦之梦》,完整一场戏下来要8小时,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极高。

同样偏小众的音乐剧领域,综艺《声入人心》播出后,一定程度上带火了国内音乐剧市场的发展。

《戏剧新生活》自然也希望达到这种效果。在已播出的两期节目中,青年戏剧人@刘添祺就凭借亮眼的表现吸引了一批观众 ,并凭朴实克制的话剧《鸡兔同笼》获得了戏剧迷的认可,圈粉不少。

戏剧人出圈,才有利于吸引观众入圈,也许就像赖声川说的那样:

“这里有真正的戏剧人,一群专注在话剧舞台上工作的朋友们。能够让这个行业里的人发光,甚至让这个行业本身发光,这是很重要的事。”

当然,前提是《戏剧新生活》用心地、好好地将节目做下去,少一些噱头,多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