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学者谈迁所著《枣林杂俎》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崇祯癸未五月,上梦有一人书“有”字……俄会极门上疏,言“陛下梦后,诸臣革革以为祥,臣窃以为非利,盖‘有’字,则‘大明’去其半矣”云云。」就是说崇祯帝有天梦到了一个“有”字,结果收到上疏说“有”字是“大明”两个字各取一半而组成,预示着明朝将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故事中所用的其实就是古代最常见的“拆字法”,在批命、测字、传递密信中经常会用到,女帝武则天在登上皇位后就曾经用这种拆字法诛杀过一位名臣,这个人就是唐朝的著名宰相裴炎。

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这一名门望族,在朝中很有声望,而且他忠于李唐王朝,是一位尽忠职守的贤臣。在公元680年时,裴炎升为宰相,并在武则天的命令下与薛元超、高智周审讯东宫,后搜出百具铠甲,使得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经此一事,裴炎更受倚重。

在李显即位后,裴炎对这位任性的帝王忧心忡忡,他认为中宗无法承担起一个皇帝的责任,这种恐惧在中宗负气说出“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的言论后达到了顶峰。于是裴炎联合当时已经是太后的武则天一起废黜了李显,改立李旦为唐睿宗。

此时的武则天对裴炎还是很满意的,因为李旦比李显更像一个傀儡,让她可以更好地把控朝政大局。但裴炎的本意并不是拥护武则天,他只是想维护李唐王朝的安稳罢了,在发现太后揽权、武氏独大后,裴炎又坐不住了,他决定这一次要帮助唐睿宗夺回权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炎的第一次行动是在武则天打算出游龙门时,最终因为暴雨未果。后来在684年9月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谋反,武则天召集群臣商议该如何解决,裴炎当机立断站了出来,进言道:“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意思就是让武则天不必理会徐敬业,把权柄还给唐睿宗,自然就不会有人谋反了。

当时已经权倾朝野的太后怎么可能答应放权,裴炎的话无疑触动了武则天的底线,她愤怒不已,认定裴炎有谋反之心,直接下令将他关进了诏狱。当时有很多朝臣都愿意以身家性命保下裴炎,并相信他绝对不会谋反,而武则天在此时却拿出了一封截获的密信。

这封密信是裴炎写给徐敬业的,上书唯有“青鹅”二字,群臣一头雾水,武则天则解释道:青鹅(青鵝)拆开来看就是“十二月”和“我自与”,也就是表示裴炎会在12月在城中当徐敬业的内应,故而不得不杀。

武则天之所以如此笃定,和她对文字的研究以及迷信也不无关系,文字游戏是她经常用的方法,比如改名为“曌”,或者创造出“则天文字”,拆个字对她来说只是小意思。

不过这封信到底是不是裴炎所写,已经无从考证,裴炎之死更像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为他的耿直、对李唐王室的维护、对武则天揽权的反对,使他成为了武则天称帝路上的绊脚石,换句话说,无论是“青鹅”还是“白鹅”,只要表示了对武氏的反抗,最终都逃不过一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