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一座城市的吸引力,收入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点。

在2020年疫后复苏的主线下,致力经济重归正轨,消费强势回补,扩内需的政策频繁释出。然而,扩大内需关键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伴随2020年各项经济数据的陆续公布,除了“万亿俱乐部”大规模扩容外,居民收入成为一大亮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0年,共有11个省份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超过2万元,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江苏、福建、重庆、湖南、山东和辽宁。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同比增长3.7%。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于高标准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消费方式也趋于多元化。而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背后,也体现了居民收入与支出之于城市层级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性,结合青岛,我们也需要看到这座城市在该领域提升的空间与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心观察第549期

撰文/©于莹

审校/©庄建成

31省份2020年居民收入榜出炉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2.3%)基本同步。

同时公布的还有31省份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7万元、6万元、5万元三大“阶梯”中都只有一个“独苗”,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

上海以7.22万元位居第一,成为首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的城市。北京以6.94万元的成绩紧随其后,成为唯一“6万元俱乐部”成员,不过其与上海的差距已从2019年的1686元扩大至2798元。浙江继续保持全国第三,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7元。

“4万元俱乐部”成员包括天津、江苏、广东,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3854元、43390元、41029元。

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水平相比,2020年仍只有9个省份超过全国平均线(32189元),分别为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

其中,山东排名全国第八,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6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1%。作为山东发展龙头城市的青岛,以“47156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4万元俱乐部”。

当前,随着西藏、甘肃两地的进阶,31个省份在2020年全面跨过2万大关。其中,“2万元俱乐部”成员共有20名,可以说是数差微弱、竞争激烈。而参照2019年城市GDP排名,其他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排名大多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颇有一番洗牌的意味。

2020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

所谓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部分,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了解居民生活变化情况的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56元,同比增长3.7%。此外,202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8082元,同比增长3.4%,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9.6%,拉动居民收入增长2.0个百分点,对居民增收贡献率达53.9%,贡献最大。

对比北上广深等老牌一线城市以及南方发展新贵城市,其在居民收入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众所周知,人均可支配收入迈过5万元的城市,实力皆不可小视。对于距离“破五”还有一定距离的青岛来说,后续发展仍需再加把劲儿。

近年来,青岛勇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在提高居民收入上的动作不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在工资上面。2020年3月10日,青岛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根在产业结构》的短评,正式回应了青岛“工资低”的问题。文章指出,工资不高,实质是产业结构老化问题,传统产业比重太大,引领性创新产业太少、从业人员数量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来说,青岛官方认证的症结所在是准确的。青岛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与新兴产业相比,利润率低,从根本上决定了员工工资的天花板。

而产业结构的改变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二是招商引资。近年来,青岛频繁与企业家接触,并将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作为城市战略。同时青岛还通过“学深圳 赶深圳”、赴上海专业实训,意在“双招双引”、找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密码。

此外,就企业的招聘岗位而言也颇具说服力。2020年12月,青岛发布《青岛市重点产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目录》,涉及20个职位大类,70个重点细分职位。其中,围绕青岛打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智慧城市”等产业牌,一些企业的紧缺职位对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开出了高薪。譬如,人工智能工程师类、软件工程师类年薪达到30万元以上,物联网平台架构师则达到50万元,大数据总监年薪可达80万元以上。

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的,自然是人均消费支出。2020年青岛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94元,同比增长2.7%。其中,全体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占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28.1%,占比最高;全体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679元,同比增长4.9%,增幅居于首位;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012元,同比增长3.7%,增幅居次位。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青岛消费结构的持续优化。服务类消费的强劲增长趋势,实际上也得益于青岛发起的“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以及“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

文化产业领域的不断创新与深化,带来的是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消费内容的不断升级。当然,消费结构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再看青岛,虽然居民收入与支出均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比一些表现更优异的城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20年居民收入榜带给青岛的思考

在2020年疫后复苏的主线下,致力经济重归正轨,消费强势回补,扩内需政策频繁释出,不只是短期对冲风险的权宜之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下,需求侧管理以及持续扩内需,亦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命题。

从扩内需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既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这包括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减轻高房价压力等措施,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率。

从数据指标来看,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往往存在更为密切的联系。前者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产出创造水平,后者则衡量的是居民财富收入。一般而言,人均GDP越高,意味着产业附加值越高,相对应的,从事这些产业的人员收入水平也会更高。

因此,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创造大量新的、优质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形成吸引人才、增加税收、进一步支撑和促进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来源来分,可支配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大项。一般人往往最容易注意到工资性收入,但事实上,一些工资并不高的城市却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实现了逆袭。

以北京和宁波作为对比,2019年,两地的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1214元和33840元,北京高出约7400元;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1201元和10559元,宁波反过来反超北京约9400元。

宁波的产业发展虽然与北京存在差距,但作为民营经济发达之地,宁波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从中可以获得较高的经营性收入。这也为青岛等其他城市营造良好的创业营商环境,带来值得借鉴的政策启示。毕竟“藏富于民”,提高居民收入,拉动整体消费,才能为城市经济提供持续的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