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共从三百八十万个自然村,经过这些年,只剩下两百万不到了”这句话从“三农专家”温铁军口中说出,一个个废弃的村舍和一亩亩杂草丛生的荒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在城市化的冲击下,种地真的没有出路,农民只能够背井离乡了么?

连在月亮上都想种地的中国人民,真的无法抵挡农村空心化趋势,乡村只能被废弃了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就首次超过了农村,甚至到了2018年,农村人口的占比只剩下了40.42%,对比建国初的89.36%减少了近五成!

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映射的是我们国家的日益强大和城市化体系的不断建设。

中国人开始富裕起来,住上了高楼,开上了豪车,尤其像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国际都市楼层越来越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增长。

但是正如同苏轼《后赤壁赋》中所写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那样,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负面问题也近些年也逐渐地显露出来,也让群众真正发现了,大趋势之下,受益的是城市中的人。

背井离乡,进城谋生

在城市人的脑海中,身处农村的人民每天过的像海子诗中描述的那样:“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但殊不知真正在农村生活的人民每天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每天都在担忧怎样去赚钱来应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去解决温饱。

在城市人的印象中粮食越来越贵,理所应当地觉得农民收入会越来越多。

其实不然,如果农民真正想要赚钱,就要无节制地去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这些东西去降低成本污染环境,但是由于近些年的各种绿色农业保护生态以及社会的趋势之下,导致种地收益本就不高的农民又要背上购买种子、租赁收割机和绿色农药等各种各样的成本。

假如一旦收成不好,颗粒无收的他们甚至连买种子的钱都没有。迫于生计,一批批的年轻人只能无奈地离开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城市中多了一批八月十五抬头望月的思乡之人,农村里多了一批期盼年夜饭的佝偻身影。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离乡现象背后,带来的是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何会出现农村空心化?

与落后贫穷的农村不同,城市方便快捷并且丰富多彩的生活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从农村出来的这些年轻人,当他们站稳脚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远在乡村的父母孩子接过去。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可以享受更方便的生活,更全面的医疗保障。

于是这么多年来,农村人口一直减少,农民都在争先恐后地“逃离农村”。当他们离开之后,留下了一屋屋的破砖碎瓦,昔日的农田也被杂草给充斥,偶尔还能瞥到一两颗庄稼伫立在田地里。村子中仅剩的几口人家的老人与孩子脸上写满了寂寞与迷茫,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农村空心化就是伪命题

针对农村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国农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温铁军教授却直言:“农村空心化就是伪命题”,显然这是温教授深思之后得出的结论,那他这样说又有什么原因呢?

农民进城并不意味着乡村就一定是空心化的”温教授口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城乡关系如何协调的他,得出了这样一番结论。

“历史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现在面临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上找到了类似的情况。

欧洲曾经也有大批量的农民涌入城市渴望去体验城市的好处,但是与此同时,农村人走后,遗留下的土地农场主贩卖给的往往又都是市民,这些市民厌倦了城市中的喧嚣,选择过上舒适恬静的乡村生活,甚至欧洲农场主为市民的占比高达60%以上。

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背后隐藏的价值总有人能够发掘。当价值被发掘之后,就又会有一大批的“城市人”争先恐后地回到农村,所以,“农村的空心化”只是暂时的表面现象

作为刚需产业,又怎么会如此轻易地就衰退殆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是立国之本

“农业乃是立国之本”,中国五千年历史,历代皇帝都把农业放在管理的首位。新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每年的中央文件都涉及到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上。国家一直致力于研究三农问题,就是为了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与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息息相关。

如果农民不在了,谁又能真正地振兴农业呢?大片的土地除了种植庄稼,真的就别无他用了么?

农村背后都是价值

国家近些年来反复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十年之后的2015年早春期间,仅仅杭州、嘉兴、湖州三个市的旅游收入就高达了71亿元人民币,国内外的游客人数超过了710万人次。

湖州的农民变成了旅游区的受益者,他们从以前的卖石头到后来的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后来的养山富山。

人与自然相互契合,美丽的山川大河成为了农民们自家的聚宝盆,他们非但不会去破坏自然,反而会加倍地去维护好自然环境,维护好自己的家园。

月是故乡圆

杜甫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明月引着在外漂泊的游子纷纷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摇篮中。他们从城市中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带着开阔过后的眼界回到了家乡,把他们先进的思想耳濡目染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慢慢地,农村开始有了变化。农家乐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都有符合当地特色的农家小院建立出来,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市民。每一道菜都是绿色无添加的农家菜,每一眼看到的都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些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农民提供了岗位,而且还保证了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腰杆子笔直,戴着眼镜的大学生村官代替曾经的父辈们,站在了当年戏耍过的稻田里,举手投足都是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家乡当然也是,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有文化,能力强也意味着国家的政策也会更加快捷地准确地落实到每一个乡村中,每一片土地都未来可期。

归宿在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于家乡的深厚感情让每位离乡的人都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那一碗面,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抓过的蚂蚱又或是一起下河摸过的螃蟹。

大势所趋之下,农村的改变已经变得不可逆,那么离乡人的乡愁又该寄托到哪里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隔多年返乡的你发现当初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当初的小溪变成了渠道;当初的田地变成了大棚,你是否还能接受这是你的家乡?

“人们往往都高估了未来三年内的发展,却又低估了未来十年的改变。”

但是其实农村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模样与我们同在。我们自身的改变远比故乡要大得多,故乡都可以接受我们,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接受它呢?

趋势未成定势

农村空心化不是客观规律——温铁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村空心化是中国现阶段出现的一个现象,并不是意味着农民就一定会不断地离乡和减少,农村就一定会被趋势淘汰。农村空心化就像我国曾大规模出现的雾霾一样,这只是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因素中还有特别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

如果我们能够摒弃这些人为因素,再与国家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相结合之下,农村空心化是否就真的有办法解决了呢?

空心化是可解的

“把乡村百业兴旺恢复起来,市民与农民联合创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村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空心化自然就能够解决。”——温铁军

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来解释就是:我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使家乡摆脱贫困。

中国千百年之前人人都是农民,或许在千百年之后中国就没有了农民,但是这片土地永远都会在这里,我们也始终是这片土地的儿女。这片土地的过去我们无法参与,但是它的未来就把握在我们手中。

温教授坚信农村空心化是一个伪命题,正是因为他对于祖国和人民充满了信心!他相信中国人对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爱得深沉!

你对于农村空心化又是怎么看的呢?你觉得农村空心化究竟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