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離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管仲是坐着囚车,一路从鲁国颠簸到齐国的。

不久之前,他还坚信自己辅佐的公子纠将登上齐国的王位,没想到自己亲眼目睹中箭身亡的公子小白死而复生,摇身一变成了齐王。

公子纠被杀,他自己也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

我这条命也将在旅途的终点结束了吧。管仲闭上双眼,叹了口气。成王败寇 ,这个道理,他懂。

道理没错,但他知道,公子小白身边,他还藏了一张王牌。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好基友不但救了他一条命,还给了他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这个好基友,就是鲍叔牙。

02

管鲍之交

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鲍之间的交情,从年少时就开始了。

管仲出生于颍河上游,他年轻的时候,总喜欢和鲍叔牙一起耍。

没办法,鲍叔牙实在是太“好欺负”了,不欺负欺负,浪费。

那会儿管仲是个穷鬼,天天就想着占鲍叔牙的小便宜。

鲍叔牙和管仲一块儿做买卖,管仲要多分钱;

雇管仲给自己干活,项目亏本了,也不生气。

这种事遇多了,鲍叔牙依然愿意与管仲做朋友。

多年后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无论管仲干了些什么蠢事,鲍叔牙都坚定的支持他:

管仲做官被罢免,鲍叔牙觉得是他时运不济;

管仲当逃兵,鲍叔牙觉得他是不放心老母亲;

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倒台了,被关进囚车送到齐国, 鲍叔牙觉得他是不拘小节,心怀天下…

二人间一副“得友如此,夫复何求”的祥和景象。

公子小白,也就是多年后的霸主齐桓公,对管仲可是恨之入骨。

任何一个人,如果一箭射中你的裤腰带,差点儿让你没命,至少也是毁了下半生的幸福,你都不会轻易原谅他的。

这时候鲍叔牙说话了,完美的抓住了齐桓公的痛点。

鲍叔牙说:“管仲这人,啧啧,有治国的能耐啊。”

齐桓公不乐意,多大仇,能说不杀就不杀吗?

鲍叔牙劝:“贤明的君主可不能记仇啊,您想称霸,没了他可不行,他比大夫高傒还有才呢,千万得放。”

一个马屁外加一个威胁,齐桓公紧攥的拳头慢慢松了下来,唉,这可怎么办呢,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

03

从俘虏秒变上卿

囚车慢悠悠晃到堂阜(今蒙阴县)时,管仲透过囚车的缝隙,一眼就看到了鲍叔牙。

管仲没有时间感怀时光,双脚迈下囚车,踏上齐国土地的一刹那,他便接过了齐国的国政,连举荐他的鲍叔牙,也成了他的属下。

齐国称霸的路还很漫长,他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了。

公元前685年,管仲担任齐国上卿,也就是丞相的意思。

内政、军政、财政一把抓,励精图治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但自己扬名立万,连着好基友鲍叔牙也一块儿万古流芳。

以至于唐朝有个姓杜的干瘦老头儿着实羡慕,天天在家念叨: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啊弃如土。

不集权,国家不好管,不经商国家没法富。

这事管仲门儿清。

于是乎,统一抓、修正武备、发展经济的大计轰轰烈烈开始了。

他把齐国划分成二十个行政单位,取了个如今听起来很不洋气的名字,“乡”。

六个乡发展工商业,十五个乡来征兵。

这十五乡平均分给齐桓公、上卿国子与高子管理,每人五个绝不偏心。

国政也划分成三官制:

官吏有“三宰”,

工人有“三族”,

市井有“三乡”,

川泽有“三虞”,

山林有“三衡”。

上下官员各司其职,每年正月,由大夫们向桓公进行工作汇报。

军事方面,管仲树立了一个“军国制度”。

国都中,每家要出一个兵士。

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

十伍为一小戎,由里有司带领;

四小戎就是一卒,连长带领;

十个小戎就有两千个人,称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

五旅一万兵士,设立一个元帅。

这一万人,就是“一军”。

全国上下共有三军,分别由桓公和国子、高子统帅。

每到春秋季节,就借狩猎之机训练军队。

这样选出来的士兵彼此相熟,互相团结,民兵一体,军队也不能独立扩张,国家的兵力自然大大提高。

不过,在这样的制度下,百姓不能自由迁移,不能随意更换职业,用如今的观念来看,实在不太尊重“基本人权”。

至于军备不足,管仲也想了个办法解决。

他规定犯罪的人,可以用兵器赎罪。

一副犀牛皮甲、一柄车戟可以抵重罪;

一副皮盾、一柄车戟可以抵轻罪;

要是犯了点小罪,就用铜铁来赎;

打官司的人三次还不服,就要交一束箭作为讼费。

制度一出,武器也就充足了。

解决了内政和军备大事,还得考虑怎么赚钱。

管仲调整了当时的赋税制度,“相地衰征”,按照土地的好坏,定制不同的赋税标准。

又设置了“轻重九府”的官职,专门掌管财政。

这里的轻重二字,说得不是官职的大小,在古语中,“轻重”就是钱币之意。

他还观察收成好坏、百姓的需求来集散货物,提倡捕鱼煮盐之利,长此以往,通货积财,国库充实。

为了方便经济发展,让天下的商人聚集到齐国,光利用自然资源,炼矿煮盐当然不够,服务业也要发展起来。

于是管仲创办了国营“红灯区”。

据说齐国盛产美女,管仲献策,“为女闾三百,以安行商”,开创了官办妓院的先河。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管仲把自己这句名言践行到了极致,亲自向天下演示了什么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据说他“富拟于公室”,齐国人也不觉得他奢侈。

让孔子他老人家,捻着胡子感慨:“管仲之器小哉!”

不但吐槽管仲器量小,孔子还说他独享了一部分的国家税赋“三归”(也有说法认为三归是指三处府邸或三位夫人),又养了一大批家臣,又是一大笔开销,不知节俭。

让人隔了近三千年,都觉得好生羡慕。

没办法,管仲的观念和孔老夫子不一样,他觉得“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

(《管子》)”

有钱人多多消费,货物才能流通,老百姓才能就业,大家才能集体致富,

老王:多有道理。我也愿意先富带动后富,可惜,一直以来都属于被带动的阶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昙花一现的大国之路

吐槽归吐槽,管仲的能力,孔老夫子还是很认可的。

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武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是管仲一直以来秉持的观点。

政策改革之后,齐国强盛,一跃成为诸侯中的霸主。

这个霸主,不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齐国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坚决维护以周天子为核心的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自己的霸权之路铺平了一条康庄大道。

周王室空有天下权威,却没什么实力。

诸侯国纷纷崛起,四周夷狄也蠢蠢欲动。管仲劝说齐桓公,奉周天子为尊,联合诸侯共同对抗夷狄。

就连齐国联合诸侯一致对外攻打楚国,管仲也要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公元前656年,齐国带领诸侯联军攻楚,管仲就找了两个借口:

一个是进贡周王室的包茅迟迟没到,特来问罪;

另一个甚至扯到了三百年前,周昭王南征未归的事儿。

总之,我齐国就算打你,也是天经地义的。只不过这一仗没打起来,大家在召陵搞了一场阅兵式,互相示威,然后就达成协议各自回家了。

对于齐国来说,这样的结果足以在诸侯国当中立威,这一仗,不打也罢。

公元前653年,管仲向齐桓公献上了一条怀柔政策。

以礼对待诸侯,以德让人归附。

齐桓公予以采纳,各诸侯国在齐国供职的官员都得到了奖赏。

郑国来的太子华,试图与齐国结好,开出条件:

只要除掉逃避齐国盟会,跟从楚国的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氏族,郑国便甘心做藩属国。

齐桓公本想答应,却被管仲拦住了:“一国之君先是以礼会盟诸国,现在却要让子华这样的奸诈之人成为国君,还如何以德服人呢?”

齐桓公这才作罢。

周襄王有个异母的弟弟,叫王子带,一点都不让哥哥省心。

公元前649年,这个倒霉弟弟,把戎人引入了周王都,麻烦惹大了。第二年,周襄王出兵攻打,吓得王子带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派管仲出马,让戎人跟周王室讲和。

周天子对管仲很热情,以上卿之礼对待。

管仲坚决辞谢,只肯接受下卿之礼。

国力再强,周王室面前的礼节也是不能少的。

05

管仲之死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临死前向齐桓公推荐了公孙隰朋,并要求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

齐桓公这个人好就好在特别听劝。

心里再不愿意,管仲的建议还是要采纳的。

易牙这个人,听说齐桓公好美食,把自己的儿子烹饪了送齐桓公吃。管仲表示,人都爱自己的子女,易牙连自家儿子都不放过,又能有多爱国君呢?

竖刁也是狠人一个,虽然没对儿子下手,但他连自己都不放过,亲手阉割自己进宫服侍齐桓公。对自己都这么狠,对别人能好到哪去?

而开方不是齐国人,是卫国的公子,在齐国待了十五年了。大概知道自己上位无望,父亲去世都没有回去。对自己亲爹都这么不孝,更别说对别人的爹了。

总之,这三个人虽然很得齐桓公欢心,但是没一个好鸟,应该有多远撵多远。

齐桓公听了这个劝,三年以来,吃饭都不香了。

终于忍不住,又把三人召了回来。

不过一年工夫,齐桓公生病卧床不起,没人服侍不说,连外卖都吃不上一口。

好容易有一天,一个妇人翻墙进宫,见到了齐桓公。

齐桓公纳闷好久了,总算逮到个人问问,一张口就先问有没有吃的。

妇人耿直地回答:吃的没有,水也没有。

在三人组眼里,国君已经是个死人啦。

齐桓公慨叹,“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见仲父乎。”

死前,还不忘抬起衣袖遮住了脸。

一代霸主,就这样饿死在寿宫,无人安葬。

三月之后,寿宫地上爬满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