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作为个人或集体借款的凭据性物件,有着其特定的规范格式,在时间、借还款双方、还款方式及明细等信息上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描述,不然就会失去其权威性与真实性。

如果有一天,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老农拿着一张泛黄的欠条向政府索要还款,欠条上的金额是惊人的1100万,却没有明确的还款日期,你会有如何的第一反应?拙劣的骗局,又或是经久的误会?其实并不然,出人意料的是,这是一张货真价实的巨额欠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这张1100万的欠条,探索其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老农索要巨额欠款,专家询问其父姓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名为郭建英的山西老农突然前往政府,拿出来一张微微泛黄的手写欠条,向政府工作人员索要欠款。起初,工作人员并不以为意,认为只是一桩莫名其妙的乌龙事件,毕竟这张欠条的信息实在令人不敢相信,连基本的还款时间信息都不具备,年代久远,金额却达到了1100万之高,实在是难以追溯其真实性。

不过朴实贫寒的老农看起来不像是恶作剧或者设骗局的人,本着“为民服务”的原则,工作人员仍然着手开始办理这桩事件,请来相关专家对欠条进行鉴定。专家对这张欠条进行了一丝不苟的真伪鉴定,又向老人询问了相关信息。岂料一查之下大吃一惊,这张欠条竟然是真实具备法律效应的文件。如此一来,专家不由起了兴趣,看落款的名字似乎是老农的父辈家传而来,便请来老农,问他父亲是谁,仔细盘问欠条的来龙去脉。

欠条从何处而来?何人而借?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一切只有从老农的嘴中得到答案。为了尽快解决这一桩心事,老汉也如竹筒倒豆子般将自己知道的部分细细诉说。原来,这张欠条是老农的父亲临终前交到他的手上的,借钱给他人的是他的祖父,在战乱时期借给了一个军中的师团长。然而战火之下,一切事情都不能以常理而论,几经辗转颠簸,一家人与军官失去了联系,不知军官后来是死是活,还款一事也没了后续。

老汉本并未将这件事再放在心上,奈何家境越发困窘,竟到了借债度日的地步。无奈之下只能拿着这张欠条来求助政府,只是碰碰运气。专家一问之下,便开始挖掘背后的故事,而这段战火间的温情故事也随之浮出水面。

二、战火间的军民情谊,为国为民倾家荡产

故事要追溯于上世纪的抗战时期,长期处于国泰民安下的我们似乎已经忘却了战火带给民族不可逆转的伤痛,普通百姓永远是战争下最大的受难者,人命如草芥,随时都会飘零。在这样的境况下,家中年富力强的男人都上了战场,保家卫国,家中只剩无战斗力、体力的老幼妇孺。

但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一个极大的问题,所有的劳动力都上了前线,那么谁来生产粮食,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呢?尤其是军粮的供应,是必须要保证丰足的,从史书上我们不难看到前车之鉴,因后方粮草不足而导致节节败退的战争不在少数,所以,统治者们在军粮的囤积与储备上从不马虎半点,朱元璋当政时便大兴囤军粮之道,命令将士们在和平时期自耕自种,保证军粮的自给自足,为的就是保证军粮的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抗战时期并没有明代囤积军粮的条件,中国积贫积弱已然太久,将士们一个个体力虚浮不稳,统帅们心急不已,只得向百姓募集钱粮。奈何当时民不聊生,百姓自己也挣扎于生死一线,又有什么余力募捐呢?这时一些仁义的富户就站了出来,承担家国重任,郭建英的祖父就是其中一位。

当时恰好有一支军队经过郭建英的家乡,听闻战士们已多日无果腹之食量,祖父不由慨叹不已,立即捐出粮食接济军队。回家后,郭建英的祖父再三思索,认为在国家面前,钱财实在不值一提,便毅然将自己的全部身家捐给军队应急。师团长感激不尽,虽然战乱时期无法确定何日才能偿还,却仍然执意写下了一张没有日期的欠条,代表一个郑重的许诺。岂料世事难料,自此后天各一方,再没有相见。

三、心存仁义庇子孙,人情温暖久传承

郭建英的祖父必然想到了在动荡的年代身无分文的后果,很有可能代表着一个望族的瞬间倾覆,却仍然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这样的举动,这是一种在家国前舍生取义的情怀,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自信可以东山再起,庇护一家老小。可惜在黑暗动荡的时局下,天有不测风云,他再也没有得到发迹的机遇。一个富户之家就这样迅速地走向了衰亡,竟到了流离失所的地步。

郭建英对于自己捐款的行为并不后悔,却自责自己连累了子孙后代。本不欲再要回欠款的他将欠条精心保存了下来,作为郭家的最后一条底线,代代传承。如果子孙真的到了朝不保夕的那一天,国家经济又开始宽裕,或许可以凭借欠条得到救济。欠条就这样一代代传到了郭建英的手中,并终于得以面世。

知晓内情后,政府对此事十分重视,十四年漫漫抗战之路,没有军民间的相互扶持,不可能迎来光明的今日,现在也到了该回报的时候。但是对于归还的金额,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郭建英的祖父当时借给军队的是1100万法币,而法币在后来的历史中贬值严重,到今天如果直接换算成人民币,显然并不公平。

经过仔细核算,政府最终得出结论,1100万法币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的八万人民币,便将八万元一次性结清,交到了郭建英老人的手中,老农的家庭经济终于得以改善,激动得热泪盈眶,连连感谢政府。

这张穿越了近百年的欠条所牵扯而出的故事并不如同想象般繁复烂俗,而是一个在战乱年代充满温情的故事。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多的是一种人情的慰藉。

在今天的时代下,电子科技飞速发展,各类合同、公证代替了曾经不算正式的纸质欠条,欠条也逐渐成为了少见的事物。郭建英老人巨额欠条事件历经漫长的岁月,终于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也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