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鲍照这个名字,或者说对这个名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我猜大多数人只是拿他当作“爆照”的谐音,作为新人进群时一个调侃的梗罢了。

毕竟,中国历史上茫茫多的历史人物,连曹操孙权刘备都不能被所有人熟知,更不用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不出名的文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临其诗境】

不过鲍照身上,也确乎有几个地方值得一提。

我最早知道他是因为杜甫的一首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杜甫用来形容李白的句子,与李白相关,自然就激起了我的兴趣,更何况还与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位名人庾信挂钩呢。

其实杜甫的这句话还真没有说错,唐代的诗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南北朝诗人的影响,他们毕竟是作诗的前辈,也是值得参考的素材。庾信不必说,先南后北,融贯南北的独特经历让他成为南北朝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文人之一。

而鲍照何德何能呢?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与谢灵运这位贵族出身的公子哥形成鲜明对比,鲍照恰恰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寒士”阶层。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搜几首鲍照最著名的诗歌,大概就能明白这个人写诗是什么路子,杜甫又为什么说李白与鲍照有相似之处了,这里给大家放两个例子。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是不是读出来什么了呢,如果没感觉也没关系,我们来看下面这首《代出自蓟北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典原文】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 〔南北朝〕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条分缕析】

熟悉诗歌的朋友看到“蓟北”这两个字大概就猜出来了,这是一首边塞诗,不是写战争就是写边塞景象。

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第一句烽火起,最后一句投躯,身死,国殇。一个人的生命履历,有时候简单到几个字就能说清。

羽檄从边境飞来,边境告急!咸阳城上,远处的烽火惊心动魄!不用下笔去描绘战事有多紧张,多么一触即发,这两个特别已经足够说明一切。

朝廷立刻也有了动作,征兵屯在广武,分出一队精兵日夜奔袭,驰援朔方。

边塞的秋天已然是严寒,少数民族的骑兵却在这种酷寒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第一场战斗以失败告终。

高坐明堂的天子闻此,按剑发怒:“来人,朕要御驾亲征!”

传递军情的使者奔流不息,在那个信息落后的年代,跑得快些或许就是几十万军队的决胜之机。

后面8句是对战局的描写,鲍照本人并未到过边塞,却将一场宏大的战争从宏观与微观讲述到淋漓尽致。

军队如雁行穿过石径,士兵如鱼贯渡过桥梁。箫鼓之中流出汉家的情思,旌甲之上却覆盖着胡地的风霜。军人们一往无前,冒着疾风冲锋陷阵,酷烈的寒风宣告着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与马蹄和盔甲激荡起的热气不死不休。炽烈的冲击卷起地上的尘沙,飘摇直上,笼罩天地。

天气有多冷?马毛缩成刺猬一样,角弓都拉不开了,古诗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可以与此句照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局中最为耀眼的那些人自然是舍生忘死的军人壮士,诗人的最后4句也围绕着他们的英雄气概展开。

时局危难方能看出为臣者的节操;世道板荡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忠良。

为了报答圣主的知遇之恩,哪怕投躯在这战场之上。身死之后,亦必将是被人铭记的烈士。

一个没去过边塞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却仍然让我们热血沸腾。真实的场景是如何在诗人心中或许根本无关紧要,但那一份顶天立地的英豪之气,便是寒士与战士的相通之点。

或有寒士不平,气凌中原;或有英杰不屈,战破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