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汇源果汁被退市的消息传出,却没有在网上引起多大的轰动。更加证明,这个曾经的“国民饮料”,早已褪去了昔日的辉煌,留给消费者的或许只剩回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明面上看,汇源果汁的退市危机始于一笔42.75亿元的贷款。从2017年8月起,到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汇源果汁向关联公司提供了超40亿的贷款。这笔贷款并没有按照规定流程走,且最后下落不明。消息传出后,汇源果汁被停牌,直至日前被退市。

纵观汇源果汁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上述贷款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此之前企业早已陷入经营困境。可以说,汇源果汁最终告别资本市场,是其长期以来业绩不振的结果。

1、巅峰的汇源

1992年,朱新礼为了解决家乡果农水果滞销的困境,接手了一家负债累累且已经停产三年的县办罐头厂,这是汇源果汁所有故事的起点。

那个时期,国内很多集体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但也有不少成功改制成私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汇源果汁便是其中的幸运儿。

改制后的第二年,汇源果汁便推出了浓缩苹果汁产品。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汇源采取的是先海外后国内的战略。为了打开海外市场,汇源果汁前往德国参加食品展,凭借优质的产品拿下五百万美元的订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笔订单是汇源果汁完成初期积累的关键,也是其转战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除此之外,汇源果汁在国内市场扬名,还在于其花费巨资在央视投放广告。当年,在央视投放广告的品牌,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

品牌知名度的大幅提升,是汇源果汁经营规模和营收业绩迅速增长的催化剂。千禧年之后,汇源果汁一度成为果汁的代名词。据了解,2007年汇源果汁便成为我国最具知名度的果汁品牌。同年,企业赴港上市,市值最高超过313亿港元。

这是汇源果汁最为高光的时刻,风头一时无两。

2、衰落的汇源

2008年,就在汇源果汁上市后的第二年,还处于巅峰时刻的汇源果汁受到国际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青睐,后者宣布将花费179.2亿港元巨资收购收购汇源果汁。

且不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也不管当时国内有多少人反对。双方经过一番磋商,最终达成了协议。

不过,汇源果汁的这次“出嫁”最终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当时我国恰好新推出了《反垄断法》,此次收购并未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

本来十拿九稳的并购本身失败问题不大,糟糕的是汇源果汁为了此次收购,不仅暂停新品研发和发布,更大幅度削减了销售人员规模。可想而知,当“卖身”失败的消息传出后,这一系列反应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

汇源果汁为了“卖身”自己按下了暂停键,但竞争对手可不会干等着,趁这个机会迅速实现反超。市场份额被蚕食,汇源果汁的业绩迅速下滑,持续低迷。

尽管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汇源果汁为了提振业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产品多元化,涉足果汁主业外的领域。现在回头去看,这项举措绝对是战略意义上的失误。

在主业经营不振,且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情况下,汇源果汁不想着提振主营业务,反而涉足跟主业关联不大的白酒、牧场等领域,不仅起不到提振业绩的作用,反而加速了汇源果汁的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失败的“卖身”,一次战略失误的多元化,一次不合规的贷款……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是:曾今身价百亿的果汁大王,黯然被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