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本轮本地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传播链还是一个逗号,还没有一个句号。今天下午,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组以及综合组相关负责人透露,按照国家和本市方案进展正在进行调查中,一步步抽丝剥茧以后才能还原整个过程和整个传播链。对于大家非常关心的此轮本地疫情中有没有发现新冠肺炎病毒增强?专家们表示,到目前为止还在搜集过程中,没有明确证据。

流行病学调查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精准还原

“提早发现病例,开展调查并处置,是控制疫情非常重要的手段。”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组副组长潘浩透露,去年制定针对高风险人群筛查方案,涉及到医务部门、海关边检、从事隔离点相应的工作人员。对发现病例和阳性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这套筛查的方式让及时发现两个医院病例。筛查结果提示这套系统发挥作用,尽早找到病人发挥作用。

潘浩深切得记得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是在五天前1月20日,疾控人员火速赶到肿瘤医院徐汇院区和仁济西院,“突然接到疫情出现的信息,就像接到火情信息一样。流调小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这几天来都是没日没夜在现场追踪、排查、流调。”

这几天每天都有确诊病例出现都离不开这些流调“大白”们的日夜奔波,从昭通小区到宝山临江一村二村再到贵西小区,中高风险地区一个个锁定。传播链到底是什么?对于此轮本地疫情的流调结果,很多人都非常关注。

不过,潘浩坦言,流行病学调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成功。“大白”们找到病人,找到轨迹,分析人员互相接触情况和物品接触暴露史的情况综合分析,一步步精准还原真实场景,了解到病是从哪里来的,会传到哪里去。而这样的综合分析还将一直持续到本轮疫情结束才会正式揭晓谜底。

“大白”们更关注一些你想不到的细节

对于新冠病毒疫情的追踪,上海3000多流调人员组成的流调队伍已经整整忙了一年了。但是,对于众多市民来说很多人还是对流行病学调查有些陌生。潘浩坦言,流行病学调查非常关注细节,

“流调人员一般都会很关心被调查人员是否坐过出租车这个场景,细致到什么时间上车的,什么平台上车的,什么方式付钱的,是坐了第一排还是第二排。另外,坐电梯的场景也是流调人员关注的,在坐在电梯狭小密闭空间有没有人咳嗽过,是不是裸手摁电梯按钮了。对于其他的一些场景也会关注到是不是戴口罩,有没有人与人互相接触,接触时间多少,有没有握手,有没有在一米之内,回去有没有洗手。”

流调过程也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过程。让流调人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方言很重的大爷,和他说普通话听不懂。后来索性在3000多人流调队伍中招募,最终找到一个懂方言的工作人员才把流调进行完。

另外,对于14天轨迹的回忆很多人也觉得很难,精准回忆两周内发生的一些细节。流调人员会让年轻人通过微信、支付宝记录帮助回忆,在哪里吃饭打车。最大的困难是年长的老人,特别是只用人民币付钱,不用支付宝也不用微信的老人。疾控人员身边都会必备一本台历,对着日期进行各种提示。

公布的轨迹是这样锁定的

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综合组组长黄晓燕则透露,

经历过去年的疫情,上海建立相对成熟的防控策略。包括几个维度:人员的维度,从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一般接触者,相关筛查人员,从高到低进行划分;第二个维度是场所维度,包括中风险场所,风险场所还会进行研判,酒店、小区到底什么情况。甚至对于家庭也有重点关注的地方,公用地方,电梯间、楼梯间。还有一个维度是,从去年总结出来的,人物同房,疾控人员进行采样工作,评判场所情况。

这几天公布一些轨迹有超市、饭店,这些地方是如何锁定的?

黄晓燕透露,对于涉及到的场所人员,首先是以流行病学调查为核心,这个人是密接还是密接的密接,马上协调地区部门一同协助。有些居民说我们到过这个地方,流行病学调查以后进行研判,以及风险筛查,通过大数据的手段进行定位,逐一排查。并不是每个去过这个地方的市民都会进行流调,会根据情况分类,有些人只需给予相关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