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和陈赓
在开国十大将中,粟裕排行第一,陈赓排行第四。虽然粟裕在前,但是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陈赓的名气是要比粟裕高很多的。毕竟单从传奇性这一角度看,陈赓大将堪称我军中的第一名。
陈赓是黄埔一期的学生代表,蒋介石的救命恩人,毛主席在湖南省湘乡东山高小的学弟,同时也是毛主席在湖南自修大学中的学生。
他是林彪、左权、刘志丹等人的学长,也是周总理长征路上的救命恩人,还是彭德怀和浦安修的牵线媒人。陈赓称呼宋庆龄为“师母”,同时还和胡志明有着几十年亲密友情。如果要说开国众将军中谁的人脉最广,那陈赓毫无疑问一定是第一名。
粟裕和陈赓虽然都参加过南昌起义,也都是在南昌起义中挨了自己军旅生涯的第一枪,但是他们当时并不相识,因为当时粟裕是叶挺部队起义总部的警卫班长,而陈赓则是贺龙部队中的一个营长。
粟裕后来就上了井冈山,去了中央苏区,而陈赓却直到1933年才辗转进入中央苏区担任步兵学校校长。虽然同在中央苏区,但那时候两人未必有过直接的会面。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两人再次“分道扬镳”:粟裕随抗日先遣支队一路向东,而陈赓则跟随中央红军一路向西。陈赓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粟裕则在南方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奋斗。
抗战爆发后,他们两人一个在八路军中当旅长,一个留在了新四军中,他们同样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脱颖而出。
陈毅元帅在解放战争初期曾给中央发电,他指出:20年来我军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能与彭,刘,林并肩前进的,只有粟裕和陈赓等人。
迟来的合作
一直到解放战争期间,陈赓和粟裕这两位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才终于开始了合作。
那一年,粟裕率部从山东战场转战到中原战场,和刘邓、陈谢大军一起,呈品字形结构经略中原。
当时,蒋介石在中原战场上做出了先集中兵力攻打刘邓大军,然后再消灭其余部队的部署,粟裕及时察觉了蒋介石的这一意图并向中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和陈谢兵团一起,长期配合大别山区的刘邓作战,以打破蒋介石的这一企图。
中央回电对粟裕的分析表示了认同,并命令粟裕统一指挥华野及陈赓所部,沿平汉线向南直迫武汉。这道命令意味着陈赓实际上成了粟裕的直接下属。
随后粟裕指挥两路大军发起了平汉等战役,取得了歼灭敌人45,000人,攻克许昌等50多座重要城镇的光辉战绩。
陈粟会师之后,陈赓热情赞扬了粟裕,他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前只听说粟裕如何厉害,今日一见果然了得。”粟裕则连连谦让,称赞陈赓了不起。
两位将军的这次合作,虽然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但是他们却因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951年,粟裕从苏联养病回国,中央决定对他委以重任,把他调到总参谋部担任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粟裕推辞说自己能力不够,并推荐陈赓代替自己来担任这一职位。但中央这次显然更属意粟裕。
在粟裕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我军提出了建设一座解放军自己的高水平军事工程院校的计划。粟裕曾就此给中央写的报告,推荐陈赓来担任这所学院的校长。他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认可,于是陈赓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调回了祖国。
1954年10月,粟裕担任升任总参谋长后,并没有忘记自己三年前的那个建议,再次向中央举荐了陈赓做主管作战的副总参谋长。这一次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
据当时另一位担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回忆,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期间的这段时间,是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段黄金时期。
最后的送别
1958年,随着全军反教条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展开,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了错误的对待,当时敢于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中,除了有少数几位粟裕在华野的老不下外,还有陈赓大将、肖劲光大将和叶剑英元帅等人。
当时,有一份材料竟然说粟裕不会打仗,陈赓看到后非常生气和不解,他说:“如果粟裕不会打仗,那么在中国还有谁会打仗?我想请他站出来让我见识一下。”
在如此关头说出这样的公道话,足以看出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深厚的友谊,也能看出陈赓大将的正直和勇敢。
粟裕虽然离开了总参,但是两人却并没有因为不在一起工作而断绝了他们的私人友谊。1961年2月,陈赓和粟裕将军同在上海疗养,他们的住处相邻得非常近,两人常在一起谈古论今,互相鼓励。
一日,两人在聊天中又谈起了58年的那段往事,陈赓安慰粟裕说:“中国历来有两大忌,一忌功劳太大,能力太强;二忌不迎合,不吹拍,你老兄这两忌都犯了,怎么会不倒霉呢?”
陈赓将军如此坦诚交心的话,让粟裕心生感慨。
一个月后,陈赓大将在撰写《作战经验总结》一书时,突发心脏病逝世。据官修《陈赓传》记载,他的邻居粟裕第一时间知道了这一消息后,他竟瘫倒在地上不能动弹,病情因此加重。
陈赓的骨灰回北京时,粟裕坚持拖着病体,把这位老朋友送到了飞机场。
陈赓大将逝世23年后,粟裕大将也因病逝世。如果真的有所谓“天国”的话,他们两人想必还时常促膝长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