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DP突破万亿元,无疑是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作为长三角“万亿俱乐部”的新进成员,南通和合肥能坐稳席位“不掉队”吗?

随着各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陆续揭晓,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再添两名新成员。

在近日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南通和合肥相继官宣好消息——在南通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南通市市长王晖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根据最新统计,2020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36.3亿元;在合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上,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巿委书记虞爱华宣布,合肥市成功实现“半年负转正、全年过万亿”奋斗目标。

“南通和合肥跻身‘万亿俱乐部’是质的飞跃,标志着长三角在一流城市建设和发展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突破万亿凭什么?

南通和合肥,均是长三角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明星城市,但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观察,两者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动力不尽相同。

作为地级市,南通能成为继苏州、南京、无锡之后江苏第四个万亿城市,更是长江以北首个跻身“万亿俱乐部”的设区市,更多依靠的是产业基础,特别是造船业、纺织业、建筑业等基础扎实的传统产业。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对南通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南通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上海进行深度融合,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和资本转移等,利用上海溢出效应来壮大自己,这对南通的带动很大,是南通发展的一大外部助力。目前,南通和上海对接的意愿很强烈,在人才引进、产业和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很大,这方面的优势是合肥难以比拟的。”何雨表示。

而作为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安徽举全员之力的支持。同时,从产业结构看,合肥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实力强劲,当地政府投资了京东方等具有前瞻性、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此外,作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目前的基础科研能力位居全国第三,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正努力迈向国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城市。

坐稳席位缺什么?

“产业特殊性决定了经济规模,南通GDP破万亿在预料之中。但是,与苏州、南京、无锡相比,南通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需谨防顺周期效应。”独立经济学家、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郑荣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表示。

“从产业结构看,南通企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船舶、纺织、化工等行业。”郑荣华进一步分析称,2020年,南通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8家是建筑企业。同时,南通的船舶与海工产业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上述两大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单一的产业结构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

“南通的产业结构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属于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利润率不高。”郑荣华说,“与其相比,无锡近年来已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变,尤其是创新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形成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物联网、集成电路、电子机械、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要坐稳江苏万亿四强席位,南通从两方面进行改革。”郑荣华指出,“一方面,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数字产业、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要巩固并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实现产业规模化与效益化并重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首要任务。”

此外,郑荣华认为,南通对各类资源的集聚能力有待提高。“2019年,南通市净流出人口28万余人。同时,由于当地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存在流入人口偏向于中低技能劳动力,流出人口偏向于中高技能劳动力的现象。此外,从企业营收数据分析,南通是资本输出大市,如果政府能加以引导,则有可能形成资本内循环,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郑荣华说,南通必须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除了打造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优势外,还要注重提升对金融与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由于区位优势,南通的发展有上海和苏州两大外部动力,而合肥主要是自力更生,需要发挥自身领头羊作用。”在何雨看来,合肥未来要更进一步,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极作用,聚合皖江经济带的资源要素,打造成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生产力转移的增长极,“在推动自身发展同时,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记者:潘洁

编辑:潘晟

排版: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