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为了财务投资还是间接控制优质资产,股权交易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资本永不眠的驱使下,许多股权交易却有时为争取时间或节约成本而表现得过于轻率,但有时正正是前者的“节省”追求却导致各类争议及损失,以下着重介绍常见的几点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出资存在瑕疵,导致收购过分溢价

如标的企业的原出资为现金,则很容易从公司账目中进行梳理,但也存在某些知识产权或实物设备出资的情况,如未谨慎进行评估核实,则有可能导致表面标的资产与实际不符,从而导致收购价格对于资产价值而言过分溢价,影响下一步经营或下一轮变现。虽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瑕疵出资股东责任,但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外部负债过多,甚至超出收购标的本身价值

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交易前披露外部债务结清但与实际不符,二是交易前披露外部债务低于实际债务,也常发生于未尽必要审计或审查的场合,此外在股权交易的细节条款中也未对此进行清晰界定或约定。对此,收购方可能需要应付不定期发生的外部追讨以及与受让方长期的交易纠纷,整体收购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内部治理不善,隐性风险过多

内部治理除了一般的股东与管理层、股东之间的关系处理外,可继续延伸到公司管理层面;如收购标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瑕疵可能引发一系列劳资争议风险,如财务板块治理存在缺陷,可能导致公司资源浪费或产生外部损失。所以在收购前应提前了解相关情况,提前做好处理解决的预案,避免入局后深陷其中。

综上,不论大小收购,都应当对标的企业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对股权、资产、外部债权债务、内部治理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避免香饽饽变成窝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