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冻的牛涧河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载:广成泽,一名黄陂,在州西四十里,周围百里。汉为广成苑,地有灌溉之利。

实地探访广成古泽,其范围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庚子年隆冬,朔风呼啸,汝州遭遇了数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最高温度零下4摄氏度,最低温度零下10摄氏度。站在杂树乱草丛生的古泽里,顺着牛涧河河道刮过来的风,冰冷刺骨,宛如一把锋利的冰刀,刺骨入髓。

广成古泽的肇始成因

广成古泽,一方真实存在的洪荒之地,上古时期与五帝颇有缘。

我们不妨从广成泽形成的历史开始探源。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尚书》在《尧典》《舜典》《大禹谟》《禹贡》等篇章中都有关于上古时期那次大洪水的记载。

《尧典》中这样记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共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尧帝时期,滔滔的洪水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生灵涂炭。尧向四方部落首领征询贤才治理水环,大家推荐了鲧。尧并不看好鲧,说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但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四方部落首领提议试用鲧。尧无奈之下让鲧去治水,过了九年,却收效甚微。

《舜典》中这样记载,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舜正式即位后,任命重要官员辅佐自己处理部落联盟大事,大家都推荐禹担任司空之职,负责部落联盟的农业生产,因为禹治理水土有功。

《大禹谟》中这样记载,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在《大禹谟》中,舜对大禹治水的功绩再次予以肯定,并推选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益稷》中这样记载,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在《益稷》中,禹向舜帝讲述了自己治水的艰辛历程,大水弥漫接天,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顶,漫没了丘陵,老百姓沉没陷落在洪水里。禹乘坐四种运载工具,沿着山路砍削树木作为路标,同伯益一起把新杀的鸟兽肉送给百姓们。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它们流到四海,挖深疏通了田间的大水沟,使它们流进大河。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把百谷、鸟兽肉送给老百姓,让他们互通有无,调剂馀缺。

而在《禹贡》中,则更加详细地记述了禹带领九州百姓在黄河中下游至长江中下游之间,以治理黄河、长江干支流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水土治理工程。

在《尚书》以后的《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匈奴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禹治水的记述。

从以上典籍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尤其是尧舜禹时期,爆发了一次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大洪水。这次大洪水或许加剧了广成泽水域的形成。

在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山伊阙之前,除了大洪水汹涌澎湃注入广成泽外,伊河之水沿着伊河故道源源不断注入,也使得广成泽形成了方圆百里的广阔水域。

发端于栾川县陶湾镇西沟村的伊河迤逦东北,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河水的汇入,从涓涓细流逐渐变得浩浩汤汤。波浪滚滚的伊河之水一路奔腾而下,在洛邑之南,受到东西横亘的龙门山的阻拦,开始汇聚成一片汪洋;再顺着山势折而东南,因南有八百里伏牛,北有嵩山余脉的阻挡,在今汝阳与汝州交界的大片低洼之地聚集起来。这极可能是广成古泽的肇始。

明万历《汝州志》载“:方应选曰:汝,旧以海称,当尧水时,茫茫巨浸,乌睹汝墳哉。自禹凿伊阙,决使入河,始成大陆。”这段记载,就把广成泽的形成说清楚了。大禹带人劈开龙门山,把伊河水导入北部的黄河,伊河下游的故道就现出了陆地,但由于老汝州西部包括现汝阳内埠、陶营一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沼泽就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大禹治水凿开了龙门山,使得伊河改道向东北流进洛河再汇入黄河。但遥想上古时期,伊河之水仍会有一部分沿着故道源源不断注入广成泽。

广成古泽的四至边界

方圆百里的广成泽,它的四至边界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史学界、文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正德《汝州志·屯田》载,汝州西有“鹳山屯,地七十五亩。东响岗营,地四十八顷。”汝阳县志也有记载,“大安屯,地四十四顷。西响岗营,地一百十四顷。”从地方志书可以推想出,随着气候变迁,伊河水势减弱,无有多余的水源补给广成泽,曾经方圆百里的广成泽水域面积逐步缩小,原本沉没在水底的低洼之地渐次露出水面,成为肥沃的土地。这些肥沃的土地,在明代实行屯田制后,被辟为军田,所生产的粮食用来补给军需,在灾荒之年还可以赈济饥民。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笔者与鸿志兄等几位文友驱车数十里实地考察。车子从汝州市区出发,沿着洛界公路向西行驶。车子驶上庙下镇湾子村西侧的大坡。站在坡顶南望,地势依次下降,在距离大坡500米外形成平坦的低洼之地,往南一直延伸到汝河。

有趣的是,沿着洛界公路一直向西,仿佛公路就修建在一条东西横亘的山岭上。以公路为界,明显可以看到,南侧始终处于地势下降的趋向,这条岭向西一直可以延伸到汝阳县大安村南侧的汝阳县产业集聚区。从产业集聚区沿着通往蔡店镇的公路,往西南方向行驶不到1公里,明显感觉车子在走下坡路,依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地理走向。

车子行驶至汝阳县内埠镇双泉村时,村子西北侧出现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大概有二三百米的海拔。靠近山岭的民居错落有致,呈阶梯状分布。双泉村西侧,紧邻马坡村。马坡村南望,不远处,出现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坡。5分钟后到达坡顶,才发现原来这座土坡从西北方向蜿蜒而来,在马坡村东侧又向东南迂回。沿着田间公路往南步行约800米,公路西侧修建于1960年代左右的提灌站,一直延伸到陆浑灌区东二干支渠旁。

当地村民说,这座提灌站的最南头原来还有一眼机井,提灌站井渠双配套,提水可以到达北边的土坡,浇灌周围的农田。站在提灌站的尽头,南侧是一片低洼之地,一直延伸到大约5公里外的伏牛山北麓。往西北、西南方向眺望,发现低洼之地自此变得狭窄起来,两侧的高岗渐次收拢,归于西北。

这片低洼之地的中央地带,明显分布着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河流的南侧,紧邻着两个村庄。村民说,西边的村子为汝阳县陶营镇大北西村,东边的为小北西村。这条河流名叫牛家河,就发源于大北西村北侧。村民的话,让我豁然开朗起来,这条牛家河应该与流经汝州临汝镇、温泉镇辖区内的牛涧河,同属一条河流。

我们的车子继续沿着通往蔡店镇的公路西行。笔者发现,距离蔡店镇愈近,地势愈高。从蔡店镇折而向南约600米,再折而向东,沿着通往陶营镇的乡村公路,车子似乎行驶在一片平坦的滩涂之上。南侧大约500米就是呈东西走向的巍峨的伏牛山,地势随着山势往北渐次降低。原来,我们是走到了牛家河南侧地势较高的地方。

一路走往东,沿公路分布着一些名字奇怪的村庄:草营、陶营、罗营、范滩、西营。这些村庄的名字似乎都与明朝的屯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们,在1960年代,陶营镇所在的区域还是一片水洼地,这里出产的高粱远近闻名。而位于汝州市温泉镇冯店村西侧的汝阳县陶营镇范滩,当地村民说,以前这里是一片滩涂地,到处是水洼。

至此,一个清晰的广成泽四至轮廓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它西至汝阳县内埠镇与陶营镇交界的马坡村、大北西村之间;北部边缘自马坡村向东北经汝阳县大安村南侧,再折而向东南,经汝州市临汝镇西营村、临西村、临南村、郝寨村、彦张村南侧至崆峒山西侧,北部边界以洛界公路所在的东西高岭为最北端,南部边缘从汝阳县陶营镇大北西村往南至伏牛山,沿伏牛山往东,经汝阳县的草营、陶营、罗营、范滩,一直到汝州市温泉镇榆树园村东侧的涧山口水库。方圆百里,实不为过。

广成古泽孕育的厚重文化

遥想上古时期,汇聚的伊河水成就了并不巍峨的崆峒山,使得三座山包毗连的崆峒山成为汪洋中的一座孤岛。山上布满了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有凤凰盘旋枝头,有饕餮卧伏草丛,有蛟龙潜游深海,有赑屃爬行浅滩。茫茫碧海蒸腾的水汽笼罩着孤岛的崆峒山,海市蜃楼在这里屡次上演,五彩的祥云不时飘荡在空中。

道教创始人的广成子正是看中了这块绝佳的修炼之地,在此隐居潜修养生之道。

穴居山洞的广成子因为不间断的闭关修炼,早已忘记了时光的存在,不知不觉,岁月已走过了1200多年。洞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广成子全然不知。

虽然久已不在江湖,江湖却仍有他的传说。不问人间鸡黍的广成子,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活神仙。黄帝终于坐着羊皮筏来找他了。

虽然黄帝彼时因治理部落联盟井井有条,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君,无欲无求的广成子却根本不买他的账。在广成子的眼里,名满天下的黄帝与凡夫俗子无甚两样。因此不打算传授他养生之道,抑或在故意考验他的心智,所以一句话就打发了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而来的一代名君。

这个故事记载在《庄子·在宥》里: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尔所欲问者,物之质也;尔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尔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又奚足以语至道!

以广成子这样的高士,焉能不知前来寻求长寿之道为何人,却波澜不惊地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好谈呢?”说完这句话,就把黄帝直接扫地出门。

黄帝很懊恼,没想到广成子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意见。于是闭门思过,这一闭就是三个月。三个月什么事都不干,也不理朝政,自己想明白了之后,就立刻又去见广成子。当时广成子正在睡觉,黄帝就很恭敬地从广成子的脚边跪行到头前。广成子马上坐起,见黄帝如此心诚,就告诉他:“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虚空渺茫,即看不看,也不听。凝神修行自然会心静身正,你的肉体和心灵必然就会十分清洁干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你的身体不再劳顿,你的精神不再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我能牢牢地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静无为,所以活了一千二百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最后,广成子又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黄帝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作“鼎湖”。

“黄帝问道广成子”的事情,集中体现了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体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治国为末的思想;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

一曲由皇家乐队演奏的《钧天之乐》,是黄帝终于听到广成子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后,欣喜若狂而对广成子的答谢。

崆峒山因黄帝问道广成子而愈发声名远播。毗邻崆峒山的广成泽水面宽广,实为鸟兽栖息的天堂。汝州毗邻西周肇建的东都洛邑,地处宛洛古道,是守护洛邑的重要东部屏障,在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王朝后显得更加重要。加上有神泉侧出,东汉时广成古泽及其周边湿地已被辟为皇家园囿广成苑,专供天子游猎。

崆峒山西侧,宛洛古道自东南蜿蜒而来,向西北经过如今的临汝镇中大街,一直通往古都洛阳。东汉末年,王室衰微,封建军阀割据,连年纷争,百姓流离失所,饿殍百里,继而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大起义。

为了阻隔黄巾军的西进步伐,汉灵帝以何进为大将军,在洛阳的周围险要之地建立关城,派驻重兵把守,管控来往人员车辆。崆峒山西侧的宛洛古道,紧邻茫茫水域,只古道可以通过,在此设立关城,便可控制宛襄。由此,广成关应运而生。

广成关的设置,使这条宛洛官道愈发显得重要起来,后来便渐渐增设了专供过往官员和传递国家情报所需的驿站广成驿。《全唐诗》中收录的郑愔《贬降至汝州广成驿》诗云:“近郊凭汝海,遐服指江干。尚忆趋朝贵,方知失路难。曙宫平乐远,秋泽广成寒。岸苇新花白,山梨晚叶丹。”这是唐景龙三年(709年)郑愔被贬放江州途中在广成驿歇息时有感而发的一首诗。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至少在唐代,广成驿已经存在。

在崆峒山南坡,有一块面积大约10亩的麦田,当地人称作“瓦碴地”。2021年1月8日,笔者在该地块考察时发现,麦田里随处可见碎砖瓦砾。这些瓦片厚约5厘米,呈现出典型的汉瓦的特质。

热衷于文物保护的临汝镇菜园村75岁村民张春光,坚信这片“瓦碴地”就是以前传说的太平街遗址。年,村民在崆峒山西侧的白家坡深翻耕地时,曾挖出过许多疑似汉代的瓦当。从那时起,崆峒山一带有汉代古建筑的念想一直萦绕在他心头。2010年,出于开发崆峒山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初衷,他曾请示汝州市文物局,自费聘请洛阳民间考古队,用洛阳铲在崆峒山西侧的耕地里探查。考古队在南北约40米、东西224米的范围内,探查发现地下存在着4条东西走向的砖铺甬道。

据他回忆,菜园村西侧就是村民称作的“西滩”,水草丰茂,和现在的湿地差不多。菜园村东南侧往崆峒山拐弯的地方,如今的临木公路原来是条水路,成天哗哗流水,中间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

张春光回忆说,1958年代,当时的临汝县在全县推广学习寄料人民公社闫小寨村利用石轨道往地里运粪的经验,当时的临汝镇人民公社就在崆峒山西侧的白家坡铺设通往冯店村的石轨道,附近村庄、坟头、寺庙里的石碑被扒掉征用。从白家坡到冯店村大约500米的距离,用石碑铺出两三米宽的石轨道,用木条做成长方形的木筐,装上农家肥靠人工往地里推。因为征集的石碑大小不一,铺设的石轨道高低不平,这个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当初铺设石轨道用的石碑,大部分后来被用作修建冯店村北侧跨越牛涧河的石桥。

据张春光回忆,仅冯店桥就使用了400多块石碑,这些石碑中不乏有文物价值的宝贝,如今这座桥早已废弃,文物部门应该及时对这座桥进行抢救性文物发掘。而在这座桥下据说就藏有4块艄公碑,这些艄公碑是为了纪念当初在广成泽里摆渡过往行人的艄公家族而建造的。

温泉镇榆树园村72岁的村民张留坡回忆说,徐桥村就是为了纪念徐家艄公的义举而命名的。至少在明清时期,如今的榆树园村一带还有广阔的广成泽水面,过往行人从广成泽南面的官道渡过广成泽到达北面的官道去往洛阳,必须乘船。徐家艄公世世代代靠撑船摆渡为生,后来随着广成泽水面逐步缩小,已不足以撑船,最后一代徐家艄公就在较窄的河面上修建了一座桥,方便行人通过。村民们感念徐家艄公的义举,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徐家桥。再后来,徐家桥附近因为广成古泽水面退去,而形成一个村庄,村子也因此得名“徐桥”。如今,徐桥村已无徐家后代,但徐家艄公建造的徐家桥仍有石桥墩存留,这也算是对徐家艄公最后的怀念吧。

广成泽东边发现神汤的记载,最早见诸于黄帝问道广成子。据传,人文初祖黄帝经襄城沿汝水西上,访崆峒山广成子,在崆峒山东发现有温泉出露,黄帝一行遂停銮沐浴,洁身爽心以问道于广成。

此后,先后有十帝三妃沐浴神汤温泉,使得汤王温泉声名大噪。如今,毗邻广成泽建设的温泉新城拔地而起……

冬日的广成泽,朔风呼啸,万木萧条。掉光了叶子的杨树一袭白衣、亭亭玉立,东倒西歪的柳树两鬓苍苍十指黑,瘦干了腰肢的芦苇蓬头垢面,若不是一只只惊飞的喜鹊、锦鸡、老鸹,这里仿佛就是一幅悬挂了数千年的水墨画。

古泽里的官道,时隐时现,清晰处可以坦然行走,了无踪迹处一片杂树乱草。72岁的榆树园村村民张留坡老人拖着病痛的双腿,在古泽里蹒跚而行,向我们讲述着官道的兴衰,兴致很高。不远处,青青的麦苗正在昔日的官道上疯长。

来源:汝州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