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消灭了赵国的45万大军。这45万大军,都是赵国最精锐的军事力量,甚至可以说是赵国全部的军事力量。可是为什么,秦国却没有顺势拿下赵国,反而此后还经过了40年的时间,才终于灭掉赵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平之战)

我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秦国方面。

秦国当时确实已经灭掉了赵国的45万大军,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也使得秦国国内的政治力量,产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尤其是秦王对建立了如此大功劳的白起,开始怀疑了。

这种情况,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普遍的,因为那时候各国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人才们今天可以归附这个君王,明天又可以归附另一个君王。一旦如此厉害的白起,不再听秦王的命令,归附了其他君王,秦王的江山,也就非常危险了。

还有一种情况,白起不归附其他君王,但他带着士兵们造反,自己建立一个国家,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毕竟那时候,周天子早已没有了权威,不需要周天子认可。每个人只要有武力,就可以称王称霸。

白起没有王翦那种的隐忍和韬略,他也不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再加上也有些自负的性格,对秦王在他背后做小动作,非常不满。再加上又有人在旁边煽风点火,因此,白起和秦王才会闹矛盾。

既然秦国君臣闹起矛盾来,那么,显然这个仗就不可能再继续打下去了。

后来,在一年后,秦国派出王龁出兵围攻邯郸。王龁在能力上,显然比白起要差很多,所以最终没有成功。而白起又因为闹情绪,被秦王给杀掉了。秦王自身自己没有厉害的大将,自然就不可能继续打了。

接着,秦国又经历了君王之间的人事变动,这种人事变动,使得秦国直到秦始皇上台,并且从吕不韦的手中夺回了权力以后,才稳定下来,因而才发动了灭六国的战争。

(秦王与白起)

二、赵国方面。

赵国确实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人。但是这样巨大的损失,并非完全是坏事。

要知道,这45万人,他们应该是多少妻子的丈夫,多少年迈父母的儿子,多少未成年人的父亲啊!士兵们都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却依然被秦国采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活埋了,所以,这在赵国上下,所激起的仇恨是相当强烈的。

一年后,秦王派王龁领兵围攻邯郸,没有打下来,这肯定与王龁自身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但与赵国上下同仇敌概,也有莫大的关系。

史料记载,当秦国围攻赵国邯郸的时候,整个邯郸城男女老幼都一起上阵了。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就派出去打仗了,妇女、儿童及老人,都全部参与了后勤保障。因为大家都明白,既然秦军能够把赵军40万人全部坑杀,那么他们把邯郸城攻下来后,邯郸城也绝对不可能有幸免。同时,他们心里面也充满仇恨,不报此仇,决不罢休。

总之,无论如何他们是不会投降的,他们要战斗到最后一刻,即使死了,也是站着倒下,而不是屈辱死掉。

另外,赵国这边的大将,又换成了更加厉害的廉颇。

长平之战之所以失败,与换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直是廉颇守护,未必会输。现在廉颇又上阵,而廉颇又以防守出名,赵军也受到激励,所以打起来非常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廉颇剧照)

三、邻国方面。

长平之战不仅给赵国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也给赵国的邻国,包括楚国、魏国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看到了秦军的可怕,知道了如果秦军灭掉了赵国,那么可能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在战国末年,合纵连横一直是所有诸侯国之间,共同面对的话题。本来合众是东方六国团结起来,打击秦国的最好办法。但各国都为了自己的私利,因而很不团结,合纵不能成功。

但秦军进攻邯郸情况不一样,因为楚国、魏国看到了危险,这逼得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

可以说,长平一战,把东方六国的爆发力又给激发起来了。

虽然这个爆发力,很有可能只是东方六国回光返照。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回光返照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确保了秦国不敢再继续发动进攻了。因为秦国知道,那时候他已经不是和赵国打,而是和东方六国打。而他还没有一口气吞下东方六国的能力,还需要继续聚集力量,需要缓一下。

这么一缓,就又往后延续了40年。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