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安庆 白日青天安庆谯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江启荣

安庆谯楼老百姓称它“白日青天”,在司下坡坡顶上,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它下面有个长方形基座,里面填上夯土,周围由扁砖砌成护墙。像座雄关也像城门分上下两层,一层为上面的望楼,一层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基座。

谯楼为重檐歇山顶双檐楼阁,面阔14.9米,深为10.65米,面积在211.2平方米。雕刻精美,地势高耸霸气壮观。同治年间(1867年),任安徽布政使的吴坤登楼眺望,看到长江之水滚滚向东,气象万千大有“楼不依江江依楼”之感慨。

吴是曾国藩的部下,联想到曾文正公一世英名,做官清廉。又想到雍正5年时,安庆府前任知府徐士林,寓意做官要两袖清风。取其五十字长联,无惭“白日青天”四字,嵌于楼外门洞之上。

谯楼正中为拱券门洞,宽4.25米净高3.1米,用青砖扁砌。基座后墙东辟券门洞,是通向上层的连接通道。谯楼拱券门外,置汉白玉石狮一对。

这对石狮子,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九十年代这里出现了它。这是以前就有文革期间藏起,后来又放回来还是哪样,就不得而知了。

石狮一雄一雌,造型非同一般。雌狮子下方一般小狮是蹲或卧,显得娇小可爱。而它小狮子是踮起小腿俯立的,憨态可掬。造型不但精美,而且还非常人性化。

以前听说过这里叫“白日青天”,但从未看到过题字。因这同国民党党旗国旗“青天白日”,太相同太近似了。因此被人为紧张地涂抹掉了,这是杯弓蛇影。叫“白日青天”是在满清时候,那时国民党还没投胎呢。

谯楼背面有民国第一任省长,许世英题“阅经楼”三字门额,这又是什么回事呢?民国十一年(1922)许世英,把谯楼当办公地点,随后归迎江寺,这样就有“阅经楼”三字。

拍摄于2019年安庆巡拍第九季活动

谯楼建在高台上,背对着西洋楼房省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以空间换时间”撤退仓促,里面的资料图书来不及转移,就放在安庆城里别处。

抗日战争结束后,把这些资料图书拿出,没有一点损毁。这些图书放哪去了?抗战八年时间不短呀,这是国之宝典,日本人求之不得。藏在谯楼是不可能的,藏在别处也难掩人之耳目,它藏在东门迎江寺宝塔上!

安庆宝塔有一特征,上宝塔之门难找。为什么难找因为中空,也就是宝塔壁与壁之间有夹层。图书资料放在夹层里,然后用砖将夹层砌起封死。人们照样上塔,就是发现不了。胜利后取出书籍资料,由于高处不受潮湿,保管完好无损。

宝塔夹层据说是迎江寺和尚,为防游方野僧斗法,斗不过就上塔逃避。安庆和尚知宝塔暗道机关,到关键点一跃跳过。而外地游僧到此不知跳,一脚踏空就坠下摔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摄于2008年

安庆谯楼据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就有。后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两军交战被毁。现在的谯楼初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初知府王延宾加以修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驻南京(江宁)的安徽布政司,移至安庆藩台衙门。

安庆谯楼据记载,有668年历史。与老百姓口中所说,是三国曹操点将台,那是大有出入的。

谯楼是池州军分区所在地,安庆地方政府无法收回。后来池州军分区要搬,这样某房地产开发商,看到它紧临高琦小学、一中、四中。可作学区房升值空间大,是块风水宝地。提出愿出5000万,盘下这块地皮。

由于对谯楼何去何从没有表态,市里为保护古迹对它进行否决。后来一中愿出资1500万拿下这地,由于价格差距大。最终在2004年6月,一中以2100万元将池州军分区原址,连同谯楼一起进行土地资产置换。

到了2005年7月,聘请杜顺宝教授设计。他拿出两套方案,一套是在保持现状基础上修复;另一套是将谯楼基座拔高一米,进行修缮。

安庆决策最终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貌进行修复。也就是没有按拔高一米,第二套方案进行,这样安庆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时机。不然谯楼提高一米,那将是多么恢宏、多么气派。讲是“修旧如旧”,其实是……

从基层台座破土中可以看到,原来没这样宽,只是现在三分之一,后来加宽改变了才成这样。它是宋朝建筑,宋朝做的东西一般纤细,而现在的谯楼却有汉唐风格——霸气!这是后人在原基础上,没有“修旧如旧”,而是进行了扩充。这次没有提高一米,是坐失良机裹足不前。

虽这么说但不管怎样,谯楼得以恢复保存,就是很不错的了。应该感谢一中,感谢社会。

拍摄于2018年安庆江边

拍摄于20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启荣简介

江启荣,安庆人,70有余。喜收藏、饮古酿、品香茗、爱书法……对家乡充满感情, 喜好写古城往事、生活随笔,寄情宜城山水,将过往事凝聚笔端。写就写身边事,忆就忆过往情怀。倾力让老城成为笔下有韵味、有风采、有记忆的城市。

Ward Roberts

拍摄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