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按劳分配与按身份等级分配转型之产物

关于职称,教育界是又恨又爱,恨之是因为得不到,爱之是真香。

职称本来是职务制度,有什么样的职务,完成什么样的岗位职责,做出什么样的劳动,获得什么样的薪酬。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尚处于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过渡阶段之中。市场经济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劳多得,而职称则更多是事业和行政单位,劳动考核非常困难,故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则使用较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深入人心,按劳分配逐渐渗透到行政事业单位,而老师的薪酬分配则首当其冲。如果没有职称,很容易变成大锅饭,个人劳动价值无法体现。有了职称之后,由于教师岗位职责不是非常清晰,教育评价手段非常之单一,按劳分配没有在教育中贯彻,职称并没有体现职务特征,反而呈现出等级特征,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反而逐渐成为了教育界薪酬分配的主要形式。这种分配形式使得按资排辈在教育界非常盛行,即便是现在实行了绩效工资,依然无法阻止职称带来的等级制度对教育产生各种影响。

按劳分配的提出才仅仅数十年,真正落实也才三四十年,落实的领域主要是市场中,而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则有了千年以上的时间,一不小心传统的惯性思维就会把本应该可以进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变成按照身份等级分配,毕竟按照身份分配一劳永逸和人性非常吻合。

而教育中的劳动价值的判定又是非常困难,所以按劳分配的落实非常困难,不小心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卷土重来,甚至成为传统。

我们经常提及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其中教育界的薪酬体制和职称就属于深水区,这里的按劳分配和按照身份等级分配就是改革的焦点。而对教师劳动的评价则是突破口,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合适的评价教师的技术,若无法对老师比较公平的评价,这意味着按劳分配无法落实,而按照身份的等级分配必然充斥教育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对教师职称、薪酬待遇诟病的同时,我们需要知道此时此刻正是传统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评价技术的研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现在国内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太落后,很难得到老师们的支持,这也使得教育评价技术无法推广,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按劳分配在教育界中的落实。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