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个体。城市发展的趋势、政府的执行、企业的视角、市民的关切都是组成一座城市至关重要的因素。

1月21日,青岛进入15个攻势质询答辩时间,每日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共进行三天。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并主持。

首日的答辩会上,科技引领城市建设攻势、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等5场质询答辩会议的牵头市领导上台,接受点评及打分。

此前的青岛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2021年明确为“项目落地年”,而在新年的第一个月进行质询答辩会,除了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意义还是应该落在如何让一个个攻势引来的项目真正落地、见效,让资本成为助推发展的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凰探第787期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市长见证!15个势开启质询答辩

2021年15个攻势质询答辩会议已于1月21日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正式开始。市长赵豪志现场参与并主持了首日的质询答辩。

由市长主持并在现场见证相关攻势的进展与计划,一方面表现出青岛对于15个攻势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岛希望15个攻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真正取得实效的意图。

截至目前,进行答辩、接受质询的已有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壮大民营经济攻势、国有企业改革攻势等的牵头市领导。

在质询答辩会现场,不仅有市长亲自坐镇,同样也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代表作为“评委”,对上台答辩的各攻势负责人进行现场质询,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如果满意度低于90%,则相关单位需要根据质询提出的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提供报告。

作为对过去一年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质询答辩的焦点首先锁定在过去一年时间中,各个攻势所取得的成绩。

在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方面,在2020年青岛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46个;新引进高校科教机构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5000家;在壮大民营经济攻势方面,青岛2020年全市新增上市民营企业9家,过会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96家,较去年增长567家……

一系列成绩背后,体现的正是青岛发展能级的不断提升。

比起过去取得的成绩,针对未来攻势如何进一步落实,显然更加重要。毕竟2021年是被官方定义的“项目落地年”,愈发重视项目落地实效的青岛,又将为15个攻势赋予怎样的新内涵?

进入项目落地年的青岛

2019年,青岛全面发起了15个攻势,通过自我加压的方式,破题城市发展大局。而在15个攻势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本导入青岛,“投资”一词也成为近年来青岛城市发展的高频词。

投资最直观的成果,反映在了城市“突飞猛进”的固投上。2019年全年,青岛固投增速达到21.6%,创近7年来最高值。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0.9%,强力助推固投实现跨越式增长。

而根据2021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以上,其中民间投资增长超过10%,可以说通过投资,青岛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站在“十四五”的开端,青岛想要实现进位争先的目标,必然需要引入更多的优质投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深入推进15个攻势,更高水平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

显然,从2019年的全面发起,到2021年的深入推进,15个攻势不仅要持续进行,更要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大势,让15个攻势引来的投资落地并见到实效。

结合“项目落地年”这一关键节点,如何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也成为赵豪志在大会现场提及频率较高的内容。

例如在主持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质询答辩会议时,赵豪志就提出要认真贯彻“项目落地年”要求,将攻势任务全面项目化、工程化,尽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

而在主持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质询答辩会议时,赵豪志也强调要将作战任务分解到具体项目、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用抓项目的方式推动工作落地,不断提升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力、辐射力。

再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赵豪志在主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质询答辩会议时,多次提到“加快”一词,如:加快谋划、启动一批关系城市发展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智慧交通建设等。

透过赵豪志的表述,足以见得青岛市自上而下对于项目落地、建设及达产的关注。

可以预见的是,在进入“项目落地年”后,青岛将继续紧抓落实工作,而这些项目在2021年能否转化为经济实效,一方面要看双招双引的力度与项目推进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考验城市主政者布局谋篇的能力。

市场逻辑与资本力量

青岛不愿重走天津老路

让投资真正转化为实际效益,并形成城市发展的惯性,是此次质询答辩会的意义所在。

固然15个攻势会为青岛带来更多的投资和优质的大项目,但投资却不能与城市发展简单地划等号,比起数量,质量才是关键。

例如,近年来经济表现逐渐式微的天津,同样也曾在投资方面有过亮眼的表现,却没有为城市发展带来应有的回报。

从2007年至2011年,天津连续多年投资增速超过20%,这些投资在短期内也转化为了切实可见的GDP,但随着此后投资增速砍半式的下跌,天津GDP增速也回到了10%以内。

投资增速与GDP下滑近乎同步,不仅意味着此前的投资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让天津陷入了投资依赖。

复盘天津此前所投资的项目可以发现,多数都覆盖在了传统产业身上,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传统产业有的被迫关停,有的则面临转型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因为投资时缺少前瞻性眼光与整体布局谋篇的考量,脱离市场化的思维,让天津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比其他城市更重的压力。

与天津形成反例的,则是一众南方城市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南方城市的崛起无外乎就是做对了一道关于投资的“选择题”,比起传统产业,南方的一些城市更看重创新与可持续性,而他们敢于“豪赌”产业的背后,体现的正是当地政府市场化的思维模式。

回到青岛,近年来市委书记王清宪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对于投资和项目来说,市场与资本也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才是让项目转化为实际效益的催化剂。

更加重视市场化的思维,青岛显然并不想走天津曾走过的弯路。

在此前的青岛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将2021年明确为“项目落地年”,围绕着在这一年15个攻势如何发力,在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相关表述: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重点项目集中整合机制。

很明显,现在青岛已经不仅是要引来项目,而是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关注如何为优质项目做好配套服务,通过为项目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导入优质资本要素作为辅助,推进项目在完成签约后尽快落地。

事实上,青岛的15个攻势与13条产业链,并非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基于城市发展方向所做出的“最优解”。

此外,政府也要尽快转变思维模式,提高效率,打造既“亲”又“清”的营商环境,不干预企业和项目,尊重市场主体,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

令人欣喜的是,在2021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推进职能优化建设到提升服务能力和工作效能再到形成闭环管理,强化追踪问效。一系列计划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决心,而这或许就是迎来“项目落地年”的青岛,最为看重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