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老城街巷特点,一窄,二曲,三短,是典型江南小城的风貌。让我们一起再来见识见识安庆这些有意思的街巷。

卸甲坡,听起来阳刚威武,原在枞阳门外,是老城门的附属品。具体方位,是东城口街临近城门的一小段,再往前,就是枞阳门。大将军进城,声名再显赫,也必须在此卸甲下马,估计街名由之而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枞阳门被拆,卸甲坡并入火正街,渐渐淡出了老城居民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孝肃路街景。孝肃路之“路”,源于民国年间)

女儿桥,听起来婉约细腻。女儿桥以桥为名,位于老城最西端,早前为东西走向,西接大王庙街,东与广济桥相连。街之北,是风景优美的鸭儿塘。文革期间女儿桥被并入立新街,1980年地名恢复,又被移花接木,改成由大王庙街向北至热电厂围墙的窄巷。

(西门外女儿桥周边。这一带已经定性为大王庙特色风貌保护区。但这周边的民居,绝不是安庆老城建筑的主流)

采菊巷,给人以丰富联想,清末民初时名为插烛巷,其东为忠臣庙、大观亭,其西有大节祠、大王庙、水府庙等,烧纸插烛焚香,自然有一番热闹。解放后,烛火渐废,改为采菊巷,也顺理成章。采菊巷西面水,北背山,“”,悠然之情,溢自内心。采菊巷起自横坝头,北绕至观音巷,街口过去是墩头坡和广济桥的分界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菊巷。“采菊”之意,不知道是不是源自陶渊明。当年此地或许也住有一位雅士?)

(城南天后宫区域街巷图。有趣的是,因为街巷太多,索性以姓氏而名,由东至西,一路走过来有五条)

哈叭巷,听起来颇为有趣,街名中的“哈叭”,从字面上理解,指通常所说的狮子狗,但延伸出去,又有“溜须拍马”之意。哈叭巷是清末民初的老地名,由大南门街向西,与任家坡相连。它与胭脂巷平行,中间有宣家坡相接。民国年间,哈叭巷改名为培德巷,后又改为反修路西一巷、大南门街西巷。

(景福里。阮宜成作品。街口停放的自行车,是安庆人拥有量最多的交通工具)

老城街巷名称,最大的是“街”,最多的是“巷”,此外,依据街道特点,或以著名景物为名的,也占相当一部分。如“塘”(鸭儿塘)、“桥”(三步两桥)、“园”(腊树园)、“井”(风节井)等,强调的是景;“祠”(大节祠)、“庙”(关岳庙)、“亭”(镇皖亭)、“阁”(奎星阁)、“宫”(月牙宫)等,突出的是物。民国之后,新民里化民里四达路新市路等北方色彩的称谓,也融进了安庆老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圣公会中式门楼,照片说明位于二郎巷,但此巷是“大”还是“小”,没有明说)

老安庆这些美到爆的街名,在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老城改造之后,大多已经不存于安庆城区版图了。我们现在回味,也只能用“地名文化”而空说。

(天台里,阮宜成作品。天台里也是“里”,但此“里”非彼“里”,它是明末阮自华与刘尚志友谊的象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能穿越时空与古城历史与古城文化进行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安庆老城的地名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保护。

(墨子巷,阮宜成作品,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墨子巷或小墨子巷,阮老没有说明。有知道的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