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承中发展 融合中出新

幸兴

1月23日,第三批实施新高考的8个省市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考试顺利结束。语文设置了两套试题,供8个省市选择使用。语文命题在继承中发展,在融合中出新。试题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命题水准高,试题质量高。

一、继承中发展,行稳而致远。

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演练卷的命题的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利于学生发挥;坚持公平原则,把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和原来的预期相吻合。同时,加强了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协同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共同实现育人目标。

1.试卷结构和考查内容稳定,继承新高考卷命题特色。

试卷结构与新高考卷海南卷一致,依次是现代文阅读(信息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阅读量、书写量与2020年基本持平,尝试让新老高考衔接过度。

考查内容相对稳定。考查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17版2020修订),比如,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均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

2.试题难度相对稳定,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

试题从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等方面综合把控难度,使其与学生总体作答能力水平相当,让学生都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一是在选材上下功夫。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试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文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主题,70年前,燎原战火燃至一江之隔,新中国的主权遭受严重威胁。对待侵略者,中国人民以战止战,以武止戈,以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吓不倒、压不垮”的民族风骨。70年后,面对国际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显著增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种民族风骨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前进的动力。抗美援朝奏和平凯歌,奋斗精神砺民族风骨。“行矣诸君,振之以清风,在未来维承、发扬这种精神,是塑造现代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作文命题深入探究历史和未来,胜利和挑战,有助提升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信息性阅读的选材,以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为话题,呼吁人类提高警惕,不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有自己的思考。如文学性阅读的选材,《国文教员》主要记叙了国文老师的朴素教法和卓然风采。这些阅读材料,都在学生熟悉的范围之内。

二是在情境上做文章。以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为例,语料一的话题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围棋”,介绍了围棋的文化地位和特色,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有利于考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的的审美情趣,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语料二选取选择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普性材料,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

试题平实,考点和题型与2020年保持一致。试卷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延续2020年新高考语文命题思路,结构科学合理,题干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区分度好,保持总体稳定。比如古代诗歌阅读问答题,问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眼于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最基础的内容。考点和题型更多体现延续性。

试卷结构的布局更为均衡。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既能涵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对接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进一步丰富了阅读对象,便于设计更为灵活的问题情境。

二、融合中出新,科学考查语文关键能力。

新时代对高考内容改革和高考命题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高考评价体系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衔接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制定各学科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是指导高考命题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指南,也为“后考纲时代”高考语文命题提供了基本遵循。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1年高考模拟演练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实践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1.在选材上下功夫,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从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来说,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比如文学性阅读,材料节选自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秋雨》,考生学过川端康成的作品,无背景及阅读理解方面的障碍。川端康成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美的意义,这篇小说延续了川端康成一贯的风格,文风格深邃飘渺,充满想象力。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氛围的语句,都是通过描写细节环境,以及“我”的行为,小说节奏张驰有度,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信息性阅读阅读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

2.在情境上做文章,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情境是实现“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任务。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这三类。

写作能力是特定情境中,面向明确或潜在读者,运用语言文字构建语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的能力。这种情境既包括“个人体验情境”中的“学习探索情境”(围绕某一特定任务进行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也包括“学科认知情境”中的“语言运用情境”(在具体语言运用情境中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指向“社会生活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针对某种特定对象,能够读写各类书信、演讲等应用性文章)。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句子衔接、病句修改、修辞用法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高考语文命题强化情境设计,与新课标相同而行,共同实行育人价值。《课程标准(2017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

3.突出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作文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从材料性质看,包含着“铭记历史”与“迎接挑战”之间的关系;从材料蕴含的主题看,包含着“铭记历史,众志成城,抗疫图强”“不忘初心,无惧艰险、复兴中华”“传承传统、磨砺自我、直面挑战”“继承先烈精神,砥砺前行”“团结一心,拼搏迎难,继续奋进”等多重关系。所以,考生在阅读情境化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提炼出抽象主旨,就是对思辨能力的最佳检测手段。就任务指令而言,包括继承发展、过去未来、思考权衡等,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正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

高考作文在考查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

4.融合出新,从变化处明趋势。

在试题设计上,持续增加了主观题的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信息性阅读)模块中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以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以问答题的方式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

和2020年新高考试题相比,试题的变化之处有:

一是选材的变化。信息性阅读的选材不是时新文章,而是分别取自《人民日报》2016年7月29日第7 版和《读书》2017年6期;文学性阅读首次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呈现(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且淡化文体的意味深长;“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的《秋雨》,读懂的难度不小;文言文取材《霍光传》,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考查了的材料,古诗取材非名家名作,凡此种种,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值得研究。

二是设题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和教材的联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比如,信息性阅读第5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文学性阅读《国文教员》第7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技巧的能力;文学性阅读《秋雨》第8题“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和第9题“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文言文阅读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都是“因文设题”;而语言运用题的设置,则又凸显了“以材设题”的特点。

和教材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文学性阅读《国文教员》第9题: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指向新教材“学写短评”;语言运用题第19题“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名句,从而“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有获得感,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家长有满意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名句默写第3小题,借鉴北京卷的设题经验,不出现所填句子的篇目,突出了情境设计和开放性。

三是作文加强了对思辨性的考查。作文命题聚焦社会热点,重在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认识国情,读懂中国,体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同时,如上文所述,加强了对思辨性的考查。值得商榷的是,这个热点话题,诸多复习资料出现过,考生考前也准备了相关素材,缺少足够的写作要求的限制,容易助长猜题押题、宿构、套作、抄袭之风,不能考查真实的写作能力。

三、备考:对纲对标对本,遵道融合优术

1.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先说“以纲为纲”。这里说的第一个“纲”是指考纲(《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大纲(2020版《课程标准》)。2020年开始,高考命题取消了考试大纲,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参考高考评价体系”;本次考试,从选材到设题,都无套路可寻。

因此,要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2020版《课程标准》,以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中的“考查要求”,对标新课标中的“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部分,以及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理清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关系,比如语文学科语文水平四对应高考命题要求。

再议“以本为本”。第一个“本”是指近3年的高考试题和教材。近两年来,高考命题注重回归教材。比如,近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在以往高考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关键能力考查的力度。与以往相比,近3年全国卷多道试题以或显或隐的方式指涉高中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又如,近3年高考语文试题彰显的“三结合三情境”,仍将成为2021年命题的重点:“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第二个“本”指的是以学生为本,命题贴近考生实际。

2.纲本融合,彰显规律。要关注考纲考题和新课标(大纲)的融合。一是研读考试中心的《高考试题分析》,二是要重点研读、落实2020修订版的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之处,细读其中的“命题和阅卷原则”部分,结合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又是怎样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

3.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近2年的高考命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经历了从2018年尝试考查到2019年的全面考查再到2020年深度融合三个阶段。无缝对标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命题的重要趋势,又是备考的重点。备考中要落实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阅读与鉴赏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 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梳理与探究侧重考查‘积累整合、筛选提炼、规整分类、 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内容。”

4.对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及《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意义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确保高考为国选才的水平和质量;二是为命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三是为评价试题试卷提供标准。为全面展示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中国考试》杂志2019年第12期设设置了“高考评价体系”专题,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对高考语文科作了功能定位。要求重点把握“坚定立场与方向”“坚持科学与创新”“坚守传统与特色”这3项原则。

二是确定了高考语文科的考查内容。在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为考查内容的基础上,“高考语文科以选才育人的核心价值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与表达作为关键能力,以语言、文学、文化等必备知识为学科基础,重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能力,灵活、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备考中要对标由学科秘书撰写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比如,对“语言策略与技能”的要求是:“熟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掌握基本的语法规范和标点符号用法、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以及常用的语用规则、修辞手段;能根据具体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正确地遣词造句,准确地表情达意,有效完成交际任务。”备考中不能忽视常用规范字的字音、字义和字形,不能忽视语法教学、必须学习常用的语用规则和修辞手段,等等。

5.关于作文备考。

(1)把提升写作能力与素养当作头等大事。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明于此,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要树立“三年一盘棋”的意识,详细拟定写作训练计划,避免一味抢“热点”而导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盲目化、随意化的写作训练,坚持训练的序列化,训练问题的多样化,坚持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这样,高考作文才会“以不变应万变”。

(2)要坚持积累丰富而鲜活的素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海量阅读,既是一个培养语感的手段,也是丰富写作素材的途径。二轮复习临近,应该按专题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丰富积累,充实语料。

(3)要加强情景化写作训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演讲稿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强化“情境性”写作十分必要。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式演练试题题型变化

李长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重要提醒

由于近期公众号调整了推荐策略,导致大家无法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推送。动动手指头,给“金太阳教育”设置一个星标吧,这样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啦!

设置★星标教程在这里↓↓↓

END

更多咨询请加小编QQ:3388271338

好文!必须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