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楞桥东侧的爪墩:三根八棱形武康石柱

八楞桥是钟管后村西出的主要通道

石梁桥的“爪墩”同样源于对木结构的模拟。桥墩每墩至少设分立石柱三根,其中左右两根石柱斜度较大,起到斜撑的作用,墩柱下脚都向外分开,上架搭石梁一根,成“爪”形,这种桥墩在留存至今的温州宋桥相当普遍,有个形象的名字叫“爪墩”。位于的德清钟管新联的八楞桥俗称冯家桥,东西向三孔石梁桥。桥名由来,就跟特殊的桥墩做法有关,八楞桥中间两处桥墩分列的的立柱,是六根八棱形武康石柱,“楞”通“棱”,故得八楞桥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楞桥西侧的爪墩:三根八棱形武康石柱

八楞桥的东侧边孔托木

横帽石梁半圆形端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侧排柱上的荷叶莲花字堂

西侧排柱上的荷叶莲花字堂

东侧中间的八棱立柱上端阳刻有“加靖三十八年(1559)造”七个大字,说明这样的桥墩做法一直到明中后期还在沿用。而两侧金刚墙则为密排的石板柱,排柱侧面镌刻了有荷叶莲花字堂,里面是捐助信士的信息,但整个造型已经流于简单的象征形式,不再具有宋元那种“应物象形”那种薄意雕的韵味。横帽石梁端首改宋元的鳌头状为半圆状,这些可能属于晚明的一些典型做法。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八楞桥的东侧边孔托木依旧保存完好。

八楞桥至今仍是村民进出的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