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聊功能逻辑,只是一篇随笔而已。

微信最新的 8.0 版本,结合微信十周年张小龙在公开课里提到的,除了输入法之外,其他功能基本都上了。相应的功能介绍相信大家在别的地方也都看到了,大体上都是交互形式的优化。

包括提到的炸屏,通过表情来实现,趣味性很强。

以及通过侧边栏来代替原有的悬浮按钮,并以下拉二楼的形式来承载小程序、看过的视频、读过的文章。

还有朋友圈「看见音乐」的形式,跟「我的」里个人状态的呈现等。

不过我觉得,无论是表情还是状态,亦或是下拉二楼的创意,都只是形式化的更新,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那就会像「拍一拍」一样,不过是一时的乐趣罢了,大家很快就会腻掉。当然我相信会有更多有趣的内容出现吧。

我自己比较关注的点,主要还是集中在视频号的更新上。如果各位有看微信十周年张小龙的直播,会发现他聊的内容大篇幅都集中在视频号上。包括这次微信的更新,撇去那些新的交互形式之外,重点也是视频号。

比如,视频号结合名片,可以把名片利用起来,让个人页面更丰富;视频号结合红包,过年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拜年;以及视频号区别朋友推荐与机器推荐两个 tab 下的视频,解释了是否全屏的原因;包括「直播与附近」也对应的改了名称等等;其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上面提到的这些,有的是之前已经上了的功能,还有些规则的改动是跟着这次 8.0 更新一起推的。各位可以看出来,这一年微信的发力点主要还是在视频号上。

其中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全屏与否的解释。张小龙提到,之所以在朋友推荐类目下非全屏展示,是因为好友推荐的视频不一定是你感兴趣的,那命中率(你感兴趣的视频)就会低,如果是全屏,你就不会再往下看,所以非全屏更能让用户留下。而在机器推荐里展示全屏是因为它推荐的可能是你感兴趣的视频,命中率也相应会更高。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微信团队这一年对短视频的研究,其实是很深的。以至于很多人吐槽这次 8.0 的更新大多也都是形式的更新,唯独视频号的大盘稍微值得期待。

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微信之所以加大视频号的投入力度,就是目前人们对于文字互动的形式已经变得乏味。对比抖音快手,短视频的介入或许确实是微信这款本质为社交产品的应用,能持续抢占用户流量的一种手段了。

但究其根本,经过一天的平复,微信的这次改版似乎也没给我留下其他什么印象了。如果说视频号是唯一值得期待的点,同样,我也能说出它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不瞒各位,作为创作者,视频号上线以来,我只更新过一个视频,推荐了一本书。作为普通用户,我几乎没怎么打开过视频号那个入口,原因是我实在不喜欢毫无目的地看视频,尤其还是短视频,太消耗时间,且最后还会一头雾水。

比如打开短视频后,各种搞笑、音乐、舞蹈、创意、生活、技巧等短视频,看完退出后,会觉得一阵恍惚,甚至会产生一时的眩晕感,那种感觉就像玩了一天的游戏一样疲惫。

但是看直播中张小龙反复提到,且近段时间微信在视频号上的发力,反而让我对视频号有了一些期待。而这种期待又伴随着某种压力,觉得自己是即将被淘汰的那部分人。因为真不喜欢看。

于是,在微信这一版本的更新之际,我看着发现栏里被我屏蔽后仅有的「朋友圈」、「视频号」、「直播和附近」,几乎都与视频有关,心头莫名有一种疏离感,多好的时代,自己内心却毫无波澜。

我抽空也问了些读者,他们之中有人说到:看短视频就很解压,也很有趣,再看看视频底下的评论,偶尔也评一句,觉得特好玩。

尤其是年轻读者,对于短视频的接受度更高。以至于我开始思考,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处在同个年龄段时,对信息接收的载体差异导致的结果。

但反过来,我同样也不喜欢文字类的信息流产品,无论是微博、知乎还是即刻,觉得这些信息于我而言没太多价值。所以我反思可能不是因为不喜欢短视频,而是不喜欢沉浸于任何无价值信息的流动中,无论是视频形式还是文字形式的内容。 究其原因可能是信息流的推荐体系导致的吧?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点,就是常有人问我说: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反过来我也想问一下爱刷信息流的人同样的问题: 刷了一天信息流,记不住,怎么办?

希望有人能给我解答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

所以,当张小龙提到说,视频号现在有百来个工程师在研究推荐算法的新机制时,我确实是挺期待的。但至少目前来说,市面上的短视频或信息流产品,我确实是难以参与进去。

题外话:

在直播中,张小龙说了这么一段话:

团队正在研发输入法。因为我们会经常收到投诉,说刚刚在微信里聊到什么,就在其他 app 里看到这个东西的广告,是不是微信在出卖我的聊天记录给广告主。其实并不会。我们从来不会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即便因此损失了很多广告收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张小龙明示出卖用户信息的其实是输入法。于是我翻了下网上的各类信息,发现有说输入法利用剪切板权限常常自动复制一些信息的。

想了想,结合推荐机制,如今的互联网还真是没有任何个人隐私的说法了。

来源 | 呆呆本人(ID:daidaiul)

作者 | 呆呆U理;编辑 | 喜多多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