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魏绍龙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紧紧围绕东营新时代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品牌赛事,推动全市体育工作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全市基本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健身公共设施。目前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5平方米,居全省第四;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已建成“10分钟健身圈”;全市各类体育场地7891个,建设健身步道、骑道总长度1200公里以上,健身设施各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二是积极发展各类体育协会组织。市级有单项体育协会36个、县级单项体育协会62个,民办非企业俱乐部103个;乡镇、村级全部建立体育总会,覆盖率达100%。三是广泛开展健身活动。积极举办“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运动会”、“百千万三大赛”等各类健身赛事活动,每年带动健身人数超过30万人次。四是加强健身服务指导。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目前全市拥有站点2306个,达到每万人10.58个。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全市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411名,占总人口比重达3.4‰,每年开展健身指导活动300余项次。

竞技体育稳中有升

竞技体育项目管理和训练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后备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体系。一是备战省运会工作,成立工作机构,统筹项目布局,制定实施了备战方案和参赛管理办法。二是加强市县体校建设。扎实做好市体校选材、教学、训练、管理等工作,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采取依托1所或多所普通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建成县级新型体校,5个县区新型体校全部挂牌;形成了手球、跆拳道、射击、武术、排球等一批金牌项目。三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建设。重点围绕排球、手球、摔跤、柔道、水上、篮球、橄榄球等项目引进高水平教练员12人,备战省运会选材963人,向上输送省级运动员7人,国家队跨界选材6人。四是搭建青少年赛事平台。2018年,成功举办全市第11届运动会,310支队伍5338名运动员参赛,打破17项全市纪录;每年举办足球、篮球、排球等7个项目的中小学生联赛和青少年锦标赛、冠军赛等系列赛事,参赛人数2万余人。五是深化体教融合。通过与普通义务制学校深入合作,设立4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与市一中、市二中、胜利一中等9所学校联合组建14支代表队,设立10处基层训练点,开展16个运动项目训练。六是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十三五”期间参加省级锦标赛共获得第一名50个、第二名65个、第三名103个。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市体育局被省政府授予“有功单位”;2018年第24届省运动会我市获得20.5枚金牌,青少年组团体总分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体育产业破题发展

截止到2019年末,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值为39.54亿元,增加值为13.42亿元,实现了体育产业的破题发展。一是扩大体育消费,主动将体育工作融入“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做好“体育+旅游”融合文章,在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品牌赛事期间,组织开展各种配套活动,促进交通、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快发展体育彩票业。我市共销售体育彩票22.11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超1.65亿元;公益广泛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和体育扶贫项目。其中,全民健身事业投入约2500余万元,用于建设体育场地、配套健身器材;扶贫项目投入495余万元,用于贫困村建设体育场地、配套健身器材、助学敬老活动、公益慈善晚会。三是加强合作交流,培育新业态,主动融入我市目标发展定位,与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对接露营大会、铁人三项、人民太极等赛事项目,通过品牌赛事,形成群众普遍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品牌赛事影响扩大

品牌赛事、省级赛事、社会力量办体育初具规模。一是成功举办多项品牌赛事。连续成功举办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赛,成为我市的一块金字招牌,连续4年被国际田联评为“金标赛事”,连续7年被中国田径协会评为“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连续3届成功举办公路自行车赛,成为中国自行车协会在我省举办的首个国际C类赛事;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营·黄河铁人三项冠军赛暨黄河入海生态铁人运动旅游展示赛。二是积极承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2019年以来,承办中国足协中冠联赛大区赛、全国校园足球男子高中组东北赛区比赛、U13男子篮球公开赛等5项国家级赛事以及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省第二届健身气功锦标赛、省游泳锦标赛分站赛、省篮球锦标赛、省足球锦标赛等20余项省级赛事。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举办黄河口汽车场地越野赛、沿黄城市篮球赛、中美篮球对抗赛、CBA热身赛等一系列精彩赛事,积极推动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