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某综艺界节目中讨论的“家长群里要不要跟风吹捧老师”的话题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议论,据说在微博热搜上阅读量超过4亿。这么大的阅读量,一方面可能与综艺节目本身的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的确是与当前家长和老师们都有同感的现实情境有关。浏览相关评论和跟帖之后,发现大部分家长并不喜欢也不愿意跟风吹捧老师,但是又因为处在一个“乌合之众”的小圈子里有些茫然地“从众”了。而很多老师的看法其实与家长们的心理是相通的,绝大部分老师也不喜欢这种吹捧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兼有家长和老师两重身份,更喜欢从老师的视角来看问题。我认为吹捧风气之所以会形成甚至蔓延,与老师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家长们都喜欢自家孩子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照,这是自然本性,而在群里吹捧不过是家长们讨好老师的一种方式而已。这种情况下,老师是关键人物。如果老师能够在教学中一视同仁、不搞差别或歧视,能够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心,家长们也就没有吹捧的必要。如果老师能够善意地提醒家长们,家长们也就不会吹捧成风。

家长群的功能应该局限于与教学管理有关的内容,比如学校通知、班级通知、发放和回收调查表、教育类科普类知识分享等等。这说明家长群是一个带有公共服务和知识共享性质的群,而老师是这“公共场域”的中心人物。因此,这就赋予了老师一种公共性社会角色,公共性的基本要求是排除个人意志的主导和干扰,教师和家长只能是一种纯工作事务关系。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并不成立。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定程序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情境化”因素。作为合格的教师,应该在进行正常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境”管理能力也应该是教师公共性的一部分。

“家长群”方便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但是也方便了教师与家长之间工作和情感上的交流。既然是“群”,就必然会出现人际关系中的大部分特征。除了工作,家长群也成为大家传播信息、交流感受的平台,教师作为管理员也无法完全阻止家长发表个人观点。从教师本人来说,有了群之后反而工作量更大了,因为有大量的情境事务需要及时处理。当然也有人将“家”的想象投射到群里,希望“家长群”能像“家”一样和谐。想象本身没错,只是把“家长群”的社会角色弄复杂了。“家长群”首先是工作群,应先满足工作需要,社交与情感交流功能是次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家长群吹捧老师”的话题就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教学工作的必要部分,总有一些家长会由衷地说一些礼貌或者感谢的语言,作为教师礼貌地回应家长,应该是良好的沟通关系的表现。某些“家长群”出现“跟风吹捧”的现象,也不宜过度解读。因为我们无法分辨哪些家长是真心实意的,哪些家长不是那么“真心”,就不能一概论定为“吹捧”。从众心理本来就是人正常的心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分辨力或者绝对理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沟通及时回应并善意提醒,吹捧就不会成风。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