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自诩无条件爱孩子,为孩子无私付出。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案例并非如此。

比如,郑爽妈妈为了自己的明星梦,从小逼她学舞蹈、学乐器,逼她一个人去往离家很远的成都上学,后又逼她考取北电。

这是爱吗?不,这是控制欲。

还有瑞典一母亲囚禁儿子28年在家,导致其皮肤溃烂、牙齿掉光,这是爱吗?

这位母亲认为是,可事实上,这也是控制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控制欲是当下很多家庭妇女现状

关于妈妈的控制欲,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包妈妈》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包妈妈意外得到了包宝宝,欣喜万分。她每天陪它玩、给它做好吃的东西、带它逛街买菜。

日子一天天过去,包宝宝也一天天长大。长大后的包宝宝总想跟同龄朋友出去玩,可是妈妈因为担心,所以总是阻止。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包宝宝实在忍不住冲出家门,跟朋友们离去。

包妈妈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只能在家等待。

有一天,包宝宝敲门而归,包妈妈高兴极了。可是,高兴只是一瞬,她看到包宝宝带了一个女朋友回家。更忧心的是,包宝宝这次回来是收拾行李,准备跟这个女友离开这个家。

得知真相的包妈妈又气又急,拼命阻拦。最后,气急败坏的她抓起包宝宝吃了进去。

是的,掌控不了孩子,她宁愿吃掉它。

记得当时很多人说这部动画片诡异,可是动画片中的家庭氛围不就是当下很多中国家庭妇女的现状吗?

妈妈们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永远听自己的话。

可她们忽略孩子作为独立个体,会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她们任由自身的控制欲膨胀,最终不是让孩子毁掉自己,就是自己毁掉孩子。

控制欲太强的妈妈,孩子不会有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02控制孩子,是为成全自己

“我管他、控制他,那都是为了他好,那是爱”。这是很多妈妈们的内心想法。

可事实上,控制不是爱,它是一个人控制不了自己,于是只能通过控制其他人来成全自己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台湾科幻短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系列单元故事曾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其中,单元故事《妈妈的遥控器》更是上了热搜。

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个遭受过丈夫背叛、婚姻破裂的女人,她有个儿子,叫纪培伟。

自从婚姻失败后,她对儿子的掌握近乎变态。特别是无意中得到了掌控儿子人生的遥控器。

每一次孩子行为不符合她的意愿,比如撒谎修改成绩单、上补习班不够努力、瞒着她谈恋爱等,她都强制按下遥控器,让一切推倒重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儿子在他的掌控下,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友情和爱情,最终只能不断通过自杀来逃离。

然而,因为妈妈手中的遥控器,所以他无数次自杀,无数次复活。

无奈的他只能妥协成长为妈妈想要他成为的那个样子。

可是,他并不快乐。他在成年后一次被迫相亲中突然觉醒,想要再次找回人生掌控权。

于是,他策划让妈妈去欧洲旅游,然后偷偷拿走了妈妈的遥控器。

然而,妈妈因为忘拿护照回来撞见,所以他们又起了争执,而这一次,儿子的意外死亡成为了最终结局。

纪妈妈这种强烈控制欲是出于爱吗?不,她只是想要成全自己而已。

因为遭受婚姻挫折,内心有挫败感和羞辱感,所以她只能通过控制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来证明自己:“我不失败”。

而纵观现实生活中那些充满控制欲的女性,也大多是离异或者出自丈夫缺席的家庭。

可悲的是,妈妈们本想披着爱孩子外皮的控制欲来成全自己,然而,最终既成全不了自己,也会毁掉孩子。

03控制欲强,源于不接纳自我和逃避成长

心理学上指出,控制欲强的人内心是冲突的,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自身不接纳;二是回避外界挑战和自我提升。

对自身的不接纳——

比如那些常被否定、不被认可的全职妈妈,她们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只能拼尽全力来让孩子从行为上、学习上、性格上等各方面都符合世俗里的“优秀”。

比如那些婚姻遭受背叛的单亲妈妈,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她们只能不断通过对孩子提要求,并让孩子满足自己,以此获得被爱感和归属感。

她们所有对孩子的控制欲,都来源于自身对真实自我的恐惧,

  • 恐惧自己不够好,
  • 恐惧自己被否定、
  • 恐惧自己会被抛弃。

她们不接纳自己,是没有安全感,而控制孩子是她们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避外界挑战和自我提升——

从孩子身上获取安全感是容易的,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妈妈,他们也愿意满足妈妈的需求。

然而,孩子终究是独立个体,也终究要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不可能做到永远事事如妈妈所愿。

而孩子长大,也意味着妈妈要把关注孩子的重心放到自己身上,需要独自去面对周遭世界,更要面对那个可能不堪的真实自我。

如果妈妈从内心深处害怕去面对这一切,潜意识想要回避这一切,那么她们就无法做到从容对孩子放手。

这也是为什么包妈妈会最终吃掉包宝宝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很多妈妈随着孩子成长会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的原因。

只有控制孩子,妈妈们才不用学会自己长大。

04成长为更好自己,成为孩子榜样

可是,学会自己成长,面对真实的自己,有那么可怕吗?

不是的,很多现实案例都告诉我们:勇敢面对自我并成长,于孩子,于自己,都是双赢的局面。

董明珠是格力董事长,很多人对她的印象标签是“铁娘子”“女王”“女性榜样”。可与此同时,她也是个单亲妈妈。

在丈夫去世后,她与儿子喃喃相依为命。可是,她并没有从此将全部身心投入在儿子身上,而是一边追求事业,一边训练儿子独立。

在儿子11岁时,她将他送去寄宿学校;在儿子12岁放完寒假要求她送他回南京时,她不仅果断拒绝,还要求孩子自己搭乘飞机回去。

尽管她当时内心充满了煎熬,可是她觉得,爱孩子,不是事事包办和控制他,而是教会他坚强和独立。

而在孩子成长得越来越好时,她也因为从没放弃自我成长,所以最终得到孩子一句:“妈妈,你真了不起。”

除了董明珠如此,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也是如此。

初为人母的董卿把所有身心都投入在孩子身上,整天思考着以后要如何把控孩子的人生,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直到有一天,朋友提醒她“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她才恍然大悟。于是有了后来她在《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上的惊艳表现。

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可感,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在孩子身上索取,我们还可以通过事业、兴趣爱好来支配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

其实,养育孩子的路上,就是自我修行的路上。不断放手孩子,面对自我,是自我修行成长中重要的一环。

更重要的是,我们勇敢面对成长,不仅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能成为孩子骄傲的榜样。

在此,希望妈妈们都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接纳自我,放下控制,逐渐成长,逐渐温柔。

作者简介:我是星主,专研教育发展与心理,坚信教育是人生幸福的传递。关于教育成长路上,有困惑来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