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给学生更多的选科自主权,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让我们的高考更加人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把主动权给学生,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让一些没有能力选科的学生, 因为选科,而导致失败。

在高三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提出要改科要求,原因是化学这一科,已经完全学不了了,高三考试,只能考20多分,再坚持也没有意义了,所以必须改科。同样的情况,在去年我认识的一个孩子身上同样存在,那个孩子选了化学+政治+历史组合,但是分班后,她的化学一直考30多分,虽然到高考前,一直辅导,但是都没有多大改变,最后高考赋分50多分,已经算是高三最好的一次了,高考报考志愿,坚决不选和化学有关的专业,最后选择了化学,如果不选化学,这个孩子考的分数,还会高不少,最后上的大学,也不会是一个档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很多选科失败的例子,高三老师总结听着很有道理,但是却是“最误导”人的两句话,分享给大家。

第一,想选什么就选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的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有多少人是真的有对某一个学科的兴趣呢?可以说,很少,非常少!

学生所谓的兴趣,其实都是非常浅显的,他们可能是对于老师的兴趣, 比如喜欢哪个老师,或者哪个老师讲课很幽默,但是这种兴趣,会持久吗?如果换了老师呢?或者失去了新鲜感了呢?或者有的学生是对成绩的兴趣,感觉某科学得还行,就误以为感兴趣了,到了高二、高三,分班后,题目难度上去了,成绩下来了,兴趣就全无了。

上面讲的那两个选择化学的孩子,其实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其中一个就是感觉高一的化学实验挺有意思,就觉着对化学有兴趣,而另一个觉着化学能考60多分,还可以,自己以后能学好化学,所以就选择了化学,最后兴趣全无,成绩低下,后悔莫及。

第二,想怎么选就怎么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学生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吗?多数的情况是,学生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还不了解学科和专业,怎么敢说选出来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科后,每次考试,都有一部分学生申请改科,有的学校允许,有的学校干脆就不允许,因为这样的改科,对于学校的教学冲击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如果不改,学生确实就学不了了,这个学生的高考结果基本上就注定了,而这都是因为选科时,缺乏了解导致的。

第三,新高考选科,什么因素最重要?

影响新高考选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我觉着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序:

1、自己能学的:

这个是第一个因素,是首先考虑的因素,物理可选择面很广,但是你就学不了,每次考二三十分,有必要选择吗?一科不好,就会用更多时间学习,导致其他科都受到牵连。

2、赋分更高的:

化学和政治成绩差不多,但是选择政治可以赋分更高,如何选择?可以优先考虑政治,和其他学科搭配,没有一个好的分数,专业可选择面再广,有什么用?一个学生,高考考了520多分,选择了物理,一心想学计算机专业,结果发现,这个分数,根本没有计算机专业可选,除非上民办大学,最后被迫选择了康复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自己想学的:

这个想学,可以是兴趣,也可以是以后专业的要求,比如要学医学,基本上都要求化学,最好是物化生组合,或者化生组合(3+3模式),那些不要求化学的医学专业,都是一些边缘的技术岗,如果想学,可以不用化学或者物理。

去年各大警校,在山东的投档,都出现了问题,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这样的名校,被誉为“警中清华”,在山东投档,男生最低分是505分,为什么?排除身体和政治因素外,选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公安学要求必选政治,而选政治的男生,又非常少,这些男生,可能因为身体、家庭受限,或者没有这方面意识,无缘警校。

4、学校的优势:

高考是考学生,也是考老师,老师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每一个学校,都有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选科时,这个因素也不能忽略,尤其是新高考,对于学校师资有很大影响,有些师资力量弱,但是学生选择多的学科,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继续带学生到高三,对学生还是有直接的影响的。

以上是对新高考选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希望能够给高一学生选科提供一些参考,不要再落入之前学生选科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