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亭衣衣

齐国被灭后,意味着跟韩、赵、魏、楚、燕,都已经变成了秦的郡县。齐国并入秦的版图后,“中国”就不再是多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这可是从来就不曾有过的事,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王嬴政的伟业,就是实现了大一统,那么这个名号就非常重要。于是嬴政要求更改自己的名号,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仍然叫王,则何以“称成功,传后世”?

于是,朝野上下便开始了为秦王嬴政更改名号的热潮。意见不同有很多,有人建议叫“泰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前用的最高称号,一是王,二是帝,三是后(本字为“后”,不是繁体字“前後”之“後”的简写)。夏代称后,商代称帝,周代称王。现在,夏商周都已是明日黄花,后也好,帝也好,王也好,岂能再用?

三皇之后是五帝,五帝之后是三王,三王之后是五霸。五霸低于三王,三王低于五帝,五帝低于三皇。由此可见,皇最高级。三皇中,泰皇又最尊贵。以此为号,嬴政应该满意。

然而,嬴政不满意,在嬴政看来,他的事业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么在制定名号上,必须得有创造性。

嬴政为自己取了个名号,叫“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是形容词,是定语;帝是名词,是主语。所以,皇帝也可以简称“帝”。皇帝之国叫帝国,皇帝制度叫帝制。

这里会有人发出疑问:帝不是商代的称号吗?怎么还可以用?

其实帝的本义就是“缔造者”,嬴政所做的贡献可谓是有目共睹,用此“帝”字更是毋庸置疑。

在商代,帝既指人主,又指天神。嬴政也不想再称王了,王不是至尊之号。起初,大一点的酋长都可以称王,是为部落王。后来,大一点的国君也可以称王,是为诸侯王。就算曾经独自称王的周天子,也无法跟现在的嬴政相比。

所以只能称帝,但不能称下帝,得叫皇帝。皇的本义是灿烂辉煌,皇帝即“皇皇大帝”,当然比下帝好。

皇帝一词,历史上有所依据,炎黄二帝中的黄帝,本来就叫皇帝,即“伟大的缔造者”。后来“皇帝”多了,只好把他的名称改成“黄帝”,意思是“天下之中体现了黄土之德的伟大缔造者”,或“中央大帝”。

嬴政改称皇帝,也引出后来与皇相对应的使用,比如皇家、皇族、皇室、皇宫、皇朝、皇位、皇袍、皇权,这也许嬴政没有想到的。

表面上看,嬴政改称号是为了满足他的虚荣心,但他更需要有可以“称成功,传后世”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王嬴政将韩、赵、魏、楚、燕、齐都收入囊中时,天下和秦便都变了。此前是邦国林立,现如今独此一家,是唯一的存在,不能再叫王国,得叫帝国。

那么,什么是王国?什么是帝国?帝国和王国又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王国分为两种,一种是战国式的,一种是西周式的。战国时的王国(韩、赵、魏、楚、燕、齐、秦),是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西周的国家制度,即“周制”。

周制是什么?是一个王国,许多侯国。王国是侯国的宗主国,侯国是王国的分封国。

秦王嬴政改称号,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王绾,他们不反对,可要把王国改为帝国,他们却不能不争。

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分封的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划出一片领地,然后在边境线上挖沟。挖出来的土堆在两边,然后在土堆上种树。这个动作就叫封,也叫封疆、封土、封邦,封邦之后,是建国。

这就是周制,也叫“邦国制度”。邦国制度的核心,是“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的所有努力,都是在改革甚至反叛那个制度。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重演西周故事,岂非“一夜回到旧社会”?这不是嬴政所要看到的,嬴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时,李斯出来反对了,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此,封建的命被革掉了。以后的历代王朝,虽然也封王封侯,却是“封而不建”,王侯变成了荣誉称号。新的王侯们对自己的封邑和封国没有治权,更没有主权,甚至连产权都没有。中国社会,再也回不到封建时代。

秦,理所当然地成为帝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