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大学几乎都是建在偏远的郊区,甚至在杳无人烟的荒滩上。很多大学生从农村到大城市来上大学,原以为可以感受世间繁华,结果下了火车之后又坐着大巴车下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大学建在农村是有原因的:

第一,城市空间不够,在城里找这么大的地方建学校太难了,所以就在偏远郊区找地方。最近两年,随着房地产的降温和内涵式发展趋势,国家也不再鼓励学校建新校区了,郊区的地也不好找了。

第二,高校有社会服务的职能,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中心点。很多高校在建校时很偏僻,但学校上万人要吃喝拉撒,慢慢就把周边的人气聚集起来了。

第三,建国初期,高校有很强的战略地位,一些高校被国家专门安排到比较荒凉的地方。那个时候学生也没那么多需求,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埋头苦学,乡下反倒是好环境。

但是,新的时代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与之前大不相同了,除了农林大学外,其他高校已经不太适合在农村里建校了,哪怕是建分校,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对声。

一方面,学生在这种学校里会过于封闭,学校周围如果没有配套,学生在学校里除了上网,无法与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等4年毕业,培养出来的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书呆子。现在的大学生报志愿,很多都把城市放第一位,建在农村的大学,生源恐怕会大受影响。

另一方面,在这些地方办学,根本就没有老师愿意去。一个高校要吸引人才,需要配套的住宿、交通、子女教育、医疗、娱乐、购物等大环境,乡村里什么都缺,谁会去?用不了多久,师资就会大量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否认,国外有一些高校就非常偏僻,但从近年来的发展看,位置偏僻的高校要么本身已经是顶尖大学,而且周围配套充足,要么就是发展得越来越不好。基本上,一个高校最好的位置应该是在城市里或者在中心城区附近,有便利的交通,这样老师们可以住在城里,短时间通勤到学校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