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宝妈在后台问我关于孩子哭了能不能马上抱的问题。

不抱吧,怕孩子哭坏,抱吧,又怕宠坏孩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一件事:

1孩子为什么会哭?

对于宝宝来说,哭是他们表达需求最直接的方式。

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宝宝,他们的哭更是直接:饿了、困了、尿布湿了、不舒服......

所以,对于6月龄以下的孩子来说,父母第一时间回应是很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父母的积极反馈,能有效减少孩子哭闹的次数。

而对于6-12月龄的孩子来说,生理性的需求可能没有6月龄以下的宝宝那么强烈。

TA们的哭闹,更多的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

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过分拘泥于抱还是不抱的问题,而是要做好回应。

图源:网络

2什么是好的回应?

认真观察孩子的需求,并积极的满足。

◆ 让孩子明白情绪存在的合理性

「妈妈刚才没有理你是不是,你现在很生气,对不对?」

「我知道宝宝现在很委屈,这种感觉确实很不舒服。」

这时候,妈妈共情陪伴十分重要,安慰与拥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 让孩子体验被爱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里曾提出:1岁以内是宝宝学习信任的阶段。

他们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与克服不信任感。

宝宝需要从生理需求的满足过程中,体验安全感,从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任感。

如果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怀疑。

所以,耐心、换位思考、平等的聆听、让宝宝理解被爱,才是很好的应对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3你的抱抱,并不会把孩子宠坏

宝宝哭了不抱,其实就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提出来的。

他倡导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体系,把孩子当做机器一样训练、矫正。

他认为孩子都是可以被训练的,可以把孩子训练成任何一种他想要的人物。

“哭声免疫法”由于见效快、让妈妈省时省力,在当时风靡了整个美国。

这让许多婴儿在刚出生时,就被迫与母亲分离,即使哭闹也没有拥抱、没有安慰和互动。

最后孤儿院大批婴儿去世。

而“哭声免疫法”的创始人华生的家庭结局也十分悲惨,两个儿子自杀,两个女儿多次自杀。

图源:网络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成长的更为独立,但是这种冷淡处理的方法无疑是错误的。

并且,长时间的哭泣还可能损害宝宝的认知发育,甚至损害身体发育。

耶鲁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生命早期强烈的压力会改变大脑的神经递质系统,并导致大脑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与成年人抑郁症相似。

一项研究也曾显示,经历持续性哭闹事件的婴儿,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是其他儿童的10倍,而且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也较差。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请各位家长正视孩子的哭泣,不敢哭泣的孩子才更让人心疼。

对于1岁以内的宝宝,他们的哭泣更多的是一种需求的表达,家长的积极回应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当孩子哭泣时,各位家长与其更多的纠结到底要不要抱,不如放下心中的焦虑,给孩子一个爱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