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别策划的,也是少有的高分电视剧。这两天,其评分更是一度达到了9.4分,可谓是近年来电视剧中的一匹黑马。

客观地讲,《山海情》之所以能圈粉无数,不仅仅是众老戏骨的精彩演技让人投入其中,更因其剧情贴近生活,能够唤起一代人的回忆。而其中的乡村教师白老师,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年农民进城务工,村庄成为了“老人村”,常住人口减少;计划生育的推行,人们生育意识的改变,致使如今乡村的学生日渐减少。不仅“乡村”这个亲切的称呼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农村小学也因学生数量日减而遭致合并,大部分地区也仅保留了乡镇小学,昔日农村小学的朝气蓬勃已然不复存在,而乡村老师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乡村教师来源很杂,一部分是因文革而未能顺利考入大学,留在乡村任教;一部分是90年代中专或师专毕业的代课老师,还有一部分因知青或支教而留在乡村的外地教师。

可以说,乡村教师的来源广泛,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偏远地区,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室条件差,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几个班的学生挤在一个屋子里,有时只能轮班上课。教师待遇更是极差,一个月工资也仅有几十块甚至十几块,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白天上课,放学后还要亲自下地干农活,以保证家庭的正常开支。

可以说,乡村教师教书绝对是个良心活。尽管生活如此艰苦,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乡村中的孩子们也因为乡村教师的存在,学会了知识,摆脱了文盲的处境,甚至走出了山沟,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果说是共产党让农民翻身,过上了好日子,有了读书的可能性。那么,乡村教师则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改变了一大部分农村孩子的命运。《山海情》中的白老师便是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这一伟大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山海情》中反复出现了白老师的女儿麦苗,控诉他“自私”的场景。在麦苗的眼里,因为白老师外出学习之前买了煤炉子,导致母亲最终因呛烟而死,这是麦苗埋藏在心底里的怨,以至于白老师以后的种种行为,但凡麦苗难以理解之时,便会搬出这件事来中伤白老师。而村民们也因白老师屡次拦下不满十六周岁外出打工的孩子,而谴责白老师“自私”,那么,白老师是真的自私吗?

这件事需要从白老师支持麦苗去福建打工开始。最初,在东西部帮扶工作中,有一项政策是将宁夏的劳动力输出至福建,以此使西海固的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

白老师在第一次宣讲会上便希望让自己的女儿麦苗去福建打工,这件事在麦苗看来,白老师是想赶自己走,当然麦苗如此想,除了母亲被父亲“害死”外,还有青梅竹马丢下自己独自去新疆寻找表弟的原因,于是不经意间谴责白老师自私。

实际上,白老师作为一个父亲,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走出去,见见世面,看看这个多彩的人生。这是有文化的人对女儿的期冀,而并非单纯地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随着闽宁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而白老师却忧心忡忡。因为一部分村民为尽早地让孩子去外地打工赚钱而虚报年龄,固执的白老师便开始拦车,家访,做家长思想工作,希望孩子能够留下来继续读书。

当县教育局接到对白老师的“投诉”后,同样表示非常无奈。不过,剧中有一句台词概括得颇为准确——斯文人被逼急了。这位被逼急了的斯文人,不仅怒斥辍学打工是糖衣炮弹,而且不惜跑去拦截赴闽打工的客车,硬是将自己的学生“抢”了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家长便谴责白老师,为什么麦苗可以外出打工,自己的孩子不能,是不是因为没有孩子在身边,想让自己的孩子陪着他,认为白老师这种行为自私。

白老师这种一前一后的反差,是否双标呢?外出打工,在村民的眼里就是挣钱养家,白老师的孩子可以出去挣钱养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行?实际上,白老师阻拦的不是外出打工,而是未满十六周岁,连小学都没上完的学生,甚至是具备考中学、大学的优秀学生。

白老师让麦苗外出打工,首先她已经是成年人了,具有了处世的能力,而这些孩子尚未成年,在走向社会时,如何判断是非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白老师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对学生的保护。而最终的结局是并没有阻止成功,孩子们仍然去打工了。

这部分剧情无疑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于西海固这个偏远落后的地区而言,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经济与文化的不协调发展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因为农民没钱,所以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更何谈长远发展的眼光。在老百姓眼里,钱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自己挣钱,孩子挣钱,女儿为儿子挣钱都是天经地义的。对于他们而言,孩子上大学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甚至,在他们眼里,孩子上完学,依旧需要去工厂打工,又有什么意义?

这里反映的核心问题便是教育的有用性。与经济相比,教育是缺少时效性的,不仅不能立刻兑换为现金,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老百姓而言,教育是没有用的。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才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再开展跟风式的教育投资,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白老师所说的“糖衣炮弹”,意思是指人们尝到了打工挣钱的甜头,便舍弃了不能兑现的教育。

那么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水花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水花是很聪明的孩子,虽然因为家庭条件差,不能继续读书,只能嫁人,换牲口,维持生计,但水花却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她遗憾自己没有条件读书,所以在看到科技扶贫的大学生小妍之后,才十分羡慕,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像小妍一样,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这是白老师的下一代人的意识觉醒。

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改变人们观念和思想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在教育费用过高的情况下,对于农民而言,培养大学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人们选择了打工,而不是砸钱去接受教育。但随着与外界接触的频繁,人们开始意识到原有的教育水平难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意识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因此,教育也逐渐得以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教育是改变人们观念的根本途径,观念难以解放,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陷入瓶颈。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经济应该是并行的。如今学历贬值得如此之迅速也不是件坏事,背后反映的是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如果乡村小学也能有郭闽航这样厦大的学生留下来教书,国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岂不是指日可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