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对于很多人来说,读书学习考进好大学就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不仅仅如今社会如此,古代的社会也是这般现实和残酷。

也正是因为如此,能够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赢得头筹,获得前几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会试是清朝历史上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在1906年开始,所有的乡会试就停止了。那么清朝最后一科的状元榜眼探花是谁呢?他们之后又混得如何呢?

三甲得名由来

在了解这三位人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前三名会称之为状元、榜眼还有探花。这三个名字的由来是什么缘故。

在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还有探花,三者合称为三鼎甲。实际上,科举考试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直到宋代初期才开始慢慢有了规模。

唐代武则天的时候,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处于最顶峰者在最前,因而也被称作状头,同时也叫做状元。

而宋代的时候依旧沿用这个旧称,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就被称为状元。虽然状元也被叫作状头,不过不如状元这个名字正式。

在唐朝的时候并没有榜眼这一称呼,但是却有探花郎的叫法。唐代的新进士榜单公布之后,就会在曲江有盛大的宴会还有活动。其中最年轻的进士就被称为探花郎。由此可见,在当时探花的称呼实际上和名次并没有什么关系。

直到宋代时,这些称呼开始有了更为统一和正式的叫法。因为第一名在填写榜单时是位居第一并居于正中的位置,而第二名第三名在其左右,好像人的眼睛一般,进而称之为榜眼。

直到南宋后期之时,第三名的进士才被成为探花,所以榜眼这个称呼就成为了第二名的专属名字。自此之后,才有了状元、榜眼还有探花这三个专属且专业的称呼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状元刘春霖

回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内容,历史上最后的状元、榜眼还有探花分别为:刘春霖、朱汝珍还有商衍鎏。

刘春霖作为当年的状元,本身也有着不俗的才华。生于1872年的刘春霖是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如今的河北省肃宁县的北石宝村)人。一举拿下状元的他,当年也才32岁。可谓是真正的春风得意,一举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而他之所以可以得到状元这个位置,除了有着不俗的诗歌文集能力以外。他优秀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书法也是很大的原因。相传,刘春霖的小楷十分厉害,用笔力道刚劲有力且十分清秀,堪称一绝。

所以即使到了现代,也一直流传着一句“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说法。而这里说的“颜”则是我们熟知的颜真卿,而“刘”便是刘春霖了。

由此可见,刘春霖的书法到底是多么的出神入化,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收获状元美誉的刘春霖可谓是走上了人生巅峰。毕竟当年科举考试是所有人改变命运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能够成为状元自然是一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只要是能够获得状元,进入官场,一步步升职一步步收获皇帝的器重和喜欢自然也不是难事。出则封疆,入则拜相,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罢了。

可是刘春霖的遭遇却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些状元一般,怪只怪刘春霖身处的时代不够和平。考上状元,想要一展拳脚的他,面对的却是一件溃烂不堪的清朝。

还没有等到朝廷重用他,辛亥革命的炮响就让一切美梦化为泡影。清朝覆灭之后,刘春霖就任职了文员类的官职。之后军阀之间明争暗斗,社会也处在极度动荡的环境之下。

对于社会极度失望的他也放弃了工作,辞职后就隐居在北平。1944年,刘春霖心脏病突发,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作为榜眼,故事也是值得一提的。出生于1870年的他,是广东清远人。虽然出生于一个十分穷困的家庭,父亲也在他年幼的时候离开人世了,和母亲过着清贫的日子。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幸运的他得到了富裕姻亲的帮助,顺利完成了学业。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朱汝珍也是如此。能够上学接受到知识,他非常的感恩,努力学习勤奋用工。在自己的努力下,赢得了考试第一甲第二名的好成绩。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榜眼

取得好名字的他顺利进入了朝堂,成为翰林院的编修,奉命在南书房行走。而南书房就是当今皇帝读书学习的地方。南书房行走则是皇帝秘书一般的职位。

而朱汝珍在这个位置上一做就是7年,甚至在清朝覆灭以后还继续在溥仪的小朝廷里做南书房行走。而这个工作直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才算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汝珍有着很强烈的“遗老”思维,对皇帝也有着很强的忠诚度。书法功底同样深厚的他也经常为别人写招牌、条幅等等。可是在署名的时候却拒绝署名“民国”二字。

对此他对别人解释道,因为他绝不吃民国饭。而在1943年时,朱汝珍和孙子们玩闹时不幸中风,而病逝,享年74岁。

探花商衍鎏

商衍鎏出生于1875年,是广州防正白旗汉军人籍。中探花那年,年仅29岁。

获得探花名次的他之后就进翰林院编修。1906年,他和同一届的状元、榜眼一起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深造。两年之后,深造完成回国的他继续在翰林院工作,并在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务。

清朝覆灭之后,他接受了德国汉堡殖民学院的聘请,成为了东亚系的研究助理,合约期满后回国。

之后的他做过官员,但是不满内部的黑暗而辞职,之后以卖字为生。于1963年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

历史的不幸,是无数人的悲剧缩影。作为科举的前三甲,应该是无限辉煌的开端。但是时代的特殊性,社会更替的残酷影响了无数人本不该如此的命运。虽每个人命运略有不同,但是依旧让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