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文物局与甘肃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成为自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除新疆、重庆、海南等省之外又一个出台实施意见的省份。《意见》发布三个多月,实施效果如何,梳理媒体报道,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多省推进举措 力促《意见》实施

目前媒体公开报道已有甘肃、新疆、重庆、海南等省级文物和教育部门发布实施方案,地方市县也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其中《意见》实施力度最大的是海南省,海南省教育厅、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海南省财政厅、海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充分利用我省博物馆、史志馆等各类场馆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除了博物馆之外,还将史志馆、规划展览馆和革命纪念馆资源一并纳入中小学教育,并且公布了七个部门工作任务清单、牵头责任部门和任务完成时间,落实力度之大值得推荐。

此外,地方文博机构和学校也积极推出落实举措。2020年11月6日,“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京举办,国内文博、教育行业相关人士以及来自英国、埃及、日本的文化教育相关负责人等参加研讨会,分享经验做法,研讨《意见》落实路径。11月21日,浙江大学积极落实《意见》,启动“‘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该计划是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以浙江大学师资为主要支撑力量,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基地,推行以文物或者艺术品实物作为教学样本的、文与物并重的“实物教学”模式,通过师资培训,学生研学、课堂教学等形式,提升教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实物能力、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融入地方文化 贯彻文件精神

重庆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借助“三通两平台”,探索“互联网+博物馆学堂”等教育形式,促进馆校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甘肃提出结合纳入中小学教材的莫高窟、铜奔马、简牍等甘肃特色文物和地域文化开展博物馆现场教学;推动博物馆展览、文物藏品等素材和敦煌学、简牍学等特色学科内容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乡土教材;民族地区博物馆要面向中小学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要求与地方文化结合,更好贯彻文件精神。

明确量化指标 保证任务落地

多个省份印发的实施意见,对具体指标进行了量化,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升文件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参观接待方面。甘肃规定全省一、二、三级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人数不低于观众总人数的30%、25%、20%,其他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人数不低于观众总人数的15%,各地每年至少组织辖区中小学校各年级学生集体参观1次博物馆。新疆要求各级博物馆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人数应不低于观众总人数的20%。

陈列展览方面。甘肃规定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每年至少策划制作1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展览,各级各类博物馆流动展览进校园次数每年不少于10次。新疆要求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每年分别制作面向中小学生的展览,每月至少举办1次教育活动,每月至少组织1次馆长、专家讲解。重庆要求一、二、三级博物馆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场次每年不少于20次、10次、5次。博物馆流动展览进校园场次每年不少于2次。

现场教学方面。甘肃要求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策划或承接中小学现场教学每学期不少于1次,其他博物馆如条件允许,每年至少策划或承接1次中小学现场教学。海南从2021年春季学期起,逐步实现大中小学生每学年至少到各类场馆学习1次,其中每名大学生和初中、高中、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3-4年)至少应到3个场馆学习,小学生一般不跨市县,每年在本市县域内场馆学习1次(本市县域内不具备符合条件场馆或场馆资源匮乏的,应依托省级场馆的网上资源或协调省级场馆巡展解决)。重庆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学校要配合博物馆做好工作,选取恰当的博物馆读本,力争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1堂博物馆活动课。

博物馆研学方面。甘肃要求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策划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其他博物馆如条件允许,每年至少策划开展1次中小学生研学活动,各地文物、教育部门开发至少1条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新疆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研学旅行的长效互动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重庆明确全市三级以上博物馆应专设社会教育部门和工作人员,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其他博物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

安全管理方面。甘肃、重庆规定博物馆因突发事件或不可抗力闭馆期间,至少提供1项配合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在线服务内容。海南规定中小学校组织集体参观学习活动要按照小学每30人、中学每50人配备一名教师随行管理,学校要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确保参观学习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课程活动开发方面。新疆要求自治区博物馆应研发不少于5套课程方案,地州市级博物馆应研发不少于3套课程方案,县市级博物馆应研发不少于1套课程方案。海南要求省级推荐场馆应研发不少于5套课程方案,省级自选参观场馆应研发不少于3套课程方案,由海南省场馆育人专家指导委员会审核。各市县遴选确定场馆应研发不少于3套课程方案。

志愿服务方面。甘肃、新疆要求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中小学生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

多方参与协作 创新合作机制

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第一阶段重点在培训中小学教师,为教师提供文物或者艺术品的复制品作为教具,再由老师们将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带到自己课堂,从而解决中小学生没有时间进博物馆、文物资源无法进学校的两难问题。未来还会寻求社会资助,制作实物教学需要的教具,把教具送到更多学校,让中小学生通过实物学习相关知识。此外浙江大学还将与几所试点伙伴学校合作研发两门实物教学的网络课程,把这些课程加上教具输送到博物馆资源比较稀缺的地区学校。

在《意见》发布以前,各地已经在积极探索馆校合作,北京市教委“四个一工程”实施多年,首都博物馆《读城》系列展览与课程活动配套推进,史家胡同博物馆系列学校教育课程探索成果丰富,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远程教学活动深入开展,都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绩。相信随着各地对《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地方实施方案的不断出台,博物馆资源与中小学教育融合将持续深化,效果会不断显现。

来源:文物之声

作者:刘远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