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繁多,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要数“进士”科,当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考试难度很大,所以,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相当年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才子白居易找了不少门路,拜了不少门子,当然自己也有才,最终在二十七岁的时候高中进士。白居易很自豪,就写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其自夸心情溢于言表。

与贾岛齐名号称是“郊寒岛瘦”的诗人孟郊,落榜多次屡败屡战,终于在四十六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贾岛这个时候觉得整个世界都是他的,他写诗说:“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把他嘚瑟得不行。

我们也不能怪这些诗人们,因为在唐代能考上进士毕竟是少数,是属于人中之龙类型的。考上进士就意味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跨入庙堂行列了。所以,在唐代要是能考上个进士中的头名状元,那更是惊天动地的事情。考上进士甚至是状元,对于文人来说,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因为,考上状元,除了和你的才学有关;更多与你的出身、家族、名气有关;与有没有人替你摇旗呐喊擂鼓助威有关;与你是否长得帅长得文艺有关;与你是否能攀上皇亲国戚有关。

因为,唐代的科举毕竟处于早期,尚为探索阶段。其他科目且不论,其进士科考试就始终不糊名,更无誊录之说,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及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王维考上状元其实并不意外。一是他长得好看;二是他除了长得好看还是著名的音乐家;第三是人家年少成名,早已是著名诗人了。王维还和皇帝李隆基的儿子岐王以及据说是玉真公主熟络的很,所以最后成了状元,不过这也不算是走后门,因为人家王维长得好看,也吟得一手好诗!

丁已科的黎逢能高中状元,那绝对是才气加运气了。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次迟到。在今天你迟到了30分钟,那是绝对要取消考试资格的,而在唐朝,那时候没有这么严格。

黎逢相貌朴拙,长得比王维差的远,举止亦不甚文雅,属于芸芸众生中的路人甲路人乙那样的。黎逢在省试开考的第一场便迟到了。他一个人最后赶来,考官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到了他身上。只见他向考场张望了一气,没有发现空位,便在考场办公室的门外找张桌子匆匆做起答卷来。

这一迟到反倒帮了他的大忙,因为这看起来很与众不同,与众不同这句诗气质,文人之间可是最讲究气质的。魏晋时代距离唐代还不远,那时候流行名士风气,而名士,大抵是有些本事的。比如有人在长官面前捉虱子,有人喝酒不穿衣服满地里跑,这些都是牛人。

当时的主考官也是个状元,是当时的礼部侍郎常衮。常衮看着黎逢的一举一动,甚觉奇怪。心想这个考生看来是个fereshman,就是个新手,其文章大概也是稀松平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正就闲着无聊,就对身边的一个办事员说:“去看看这最后来的考生写些什么,看一句来报一句。”那场考的是《通天台赋》。报来的第一句为:“行人徘徊,登秦原而游目,见汉右之荒台”。

礼部侍郎常衮认为也只是稀松平常,一会儿又报来好几句联语,常衮感到渐入佳境,情不自禁叫起好来,主考官都叫好,其他在场官员自然也得叫好,这样一来,黎的文章还未写完,俨然就是状元了。

事后,黎逢果然成了本科状元。

所以说,有时候迟到并非什么坏事!不过,你还真的有点真才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