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疫情爆发以来,宅家已成为常态。每天看着太阳起落,想着写点什么好,能在营养丰富的同时给大家换换口味,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来想去,决定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书,也顺便把念文学专业那几年被摁着头看的好书拿出来重温一下。马上周末了嘛,想必喜欢文字的朋友需要点什么打发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的链接我就不提供了,amazon都有,想要便宜的可以去看看wordery(wordery支持免费送货到中国)。

Stoner

John Edward Williams

这本书其实老师分歧挺大的,比较崇尚结构创新写法的老师不喜欢,但是讲小说理论的老师则大力推崇。不喜欢它的人觉得这个故事人设无聊,叙事无聊,结构也无聊;喜欢的人则觉得作者精准的用词和对人物情感细致入微的捕捉,让即使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读后也有共鸣。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说的是一名叫做William Stoner的乡下男孩考上大学,留校任教,结婚,生子最后死亡的平凡一生。通过Stoner这个普通人的视角,一战,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有了不同于史书记载的呈现,而这种个人视角的“史记”,也是本书最有特点,又最具有人文关怀的部分。

对于没有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来说,战争与大萧条,可能只是冰冷的数字;但是在Stoner这个平凡大学教师眼里,战争意味着天真的头脑被煽动,年轻的肉体变成炮灰。随着媒体对战争偏向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大学里的思辨与理性之光已经不再,为毕业去向发愁的学生,把参军看成了缓解压力的方式之一。Stoner大学时代的挚友与女婿,纷纷在一战和二战里战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历史大事件,这本小说的另一个主题之一,就是“存在 ”这个命题 : 是什么驱使人们活下去,又是什么让人深深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 Stoner的一生都在思考并尝试解答这个开放型大问题。 起初,文学世界里的美好与理想,让农民出身 的他看到了 一种更 丰满的生活选项,他于是留校任教,潜心钻研文学; 接着战争爆发了,文字的美好 无法解决现实惨状,更唤不回死去的挚友,他又尝试把爱情作为解法,草率结婚 ...就这样在大背景和小洪流中兜兜转转的Stoner,无心应付办公室政治,也无心处理破碎的家庭,退休时并没有成为学界泰斗,而一切又重回原点: 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重病的Stoner 看着窗外蹦蹦跳跳的大学生, 与世长辞,手上 就拿着他刚成为教授时出版的书 。

里面有一些描写特别有趣,也足见作者功力,比如:

In his extreme youth Stoner had thought of love as an absolute state of being to which, if one were lucky, one might find access; in his maturity he had decided it was the heaven of a false religion, toward which one ought to gaze with an amused disbelief, a gently familiar contempt, and an embarrassed nostalgia.

(年轻的时候,Stoner曾经把爱看作是一种绝对境界,得足够幸运才能达到;成熟之后,他觉得爱不过是虚幻信仰的天堂,再看向它时,只有尴尬的怀旧,似曾相识的轻蔑,还有令人唏嘘的难以置信。)

Never Let Me Go

石黑一雄

这本书在上教案之前,其实就有被大家讨论过。大部分人觉得这么通俗易懂不硬核的故事是给非文学专业的人嗑瓜子用的,然而最后它还是上了教案。

那一年,作者石黑一雄刚好荣膺诺奖,而巧的是他是我们校友,所以我们课堂的不少人还私底下说我们导师是不是想蹭石黑的光,因为他每年都去跑各大奖项但是从来没得过奖。

说回这本书。故事很简单,就是一群被给与良好教育的克隆人最后捐器官捐到挂的故事。一句话这样总结比较残酷,但是只要慢慢阅读,就会被石黑营造出来的那种夹杂着温柔,困惑与悲剧的基调所打动而欲罢不能。这种语言风格以及“无所适从,无力选择”的人物脚本在我上学那几年被讨论得比较多,也许因为它刚好巧妙地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笼罩下的一代人吧。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白话朴实,没什么究极的生词与精炼的句法,对话很多,所以任何英语水平的人都能懂个大概。多读几遍,你会觉得有村上春树的影子在里面:年轻人,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生活,对个人意志的质疑,对人类命运以及何为“人”的思考等议题,都被石黑用看似不经意的手法给镶嵌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的讨论课其实挺有意思的,大家纷纷表示,看进去就不会觉得这本书肤浅了(现在想想我们真是自大,一群啥都没出版的学生竟然对大神品头论足)。里面对英国乡间与海滨的描写非常贴切,精气神都对味了。

Olive Kitteridge

Elizabeth Strout

这本书是我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导师推荐我看的,同名改编的电视剧由制作权游的HBO改编,也非常好看。如果大家不想花时间看书,可以去看一看这部短小精悍的剧,毕竟由《三块广告牌》之Frances McDormand阿姨出演,必是精品。

和Never Let Me Go一样,这本小说的故事也非常简单:一个普通美国女性的青年,中年与老年。唯一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实在是太写实太能让人共鸣了,与其说这是写某一国某一阶级的故事,不如说这就是人生图卷的缩影,所有人都能在故事里找到有共鸣的片段。

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学界也有声音说这是一本小故事合集。虽然女主人公Olive Kitteridge几乎贯穿了每一个故事,但是其他角色也同样鲜活。这些故事里,有的讲述人如何从相爱走向冷淡,有的讲述人如何从时代弄潮儿变成被子女抛在后面的老人,虽然写法非常克制,看完却让人不胜唏嘘。作者Elizabeth Strout的开篇非常有意思,大部分是描述季节变化:春天到了,树变绿了,主人公打开窗帘,重复着他们过了十多年的日常。

至于这种听上去单调乏味的故事有什么可看的...我觉得有趣之处就在于文字的魅力吧。把你习惯的东西翻译成文字写在纸上,再用不同的剪辑方式编排,会让读者有一种初次阅读的恍然。

Why Be Happy When You Could Be Normal

Jeanette Winterson

这本书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英文原版小说,因为篇幅短,黑色幽默多,所以每天在伦敦地铁通勤上班,看着笑着就打发了时间。

其实要说这是一本小说也不尽然,更像是作者自己本人的奋斗之路:出身就是hard模式的小镇女孩,如何考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了知名作家。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般的爽文设定,但是并没有!作者用英式冷幽默的白描,撰写了不少社会缩影,比如英国北部当时乡下经常闹鬼,然后居民因为怕鬼一个个去了教堂,最后发现是因为煤油灯燃烧不完全让大家中毒了;比如她刚去牛津的时候,被分配到为有色人种和工农阶级新建立的学院,然后被老师称为“社会实验对象”的受歧视经历。

书里有一段话,我至今都还记得,也就是那段话让我决定学了文学。这段话是这样的:

So when people say that poetry is a luxury, or an option, or for the educated middle classes, or that it shouldn’t be read at school because it is irrelevant, or any of the strange stupid things that are said about poetry and its place in our lives, I suspect that the people doing the saying have had things pretty easy. A tough life needs a tough language – and that is what poetry is. That is what literature offers – a language powerful enough to say how it is. It isn’t a hiding place. It is a finding place.

有人说诗歌属于奢侈品,是仅供中产阶级消费的选项;有人说诗歌与现实脱节,学校就不该教授;每当听到这些愚蠢额言论,我想说这些话的人是否过于武断。苦涩的人生需要坚韧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诗歌;文学的贡献,便是这样一种强大到能解释一切的语言。这不是藏身之地,而是应许之地。

好啦,几本书也够大家看一阵子了,以后会定期给大家推荐有意思的精神食粮,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文字阅读,把英语学好。你如果有什么好书单,也留言和大家分享噢~

英国妈妈群、置业安居群

私校教育群、欧洲海淘群

吃喝玩乐群、英国签证群

入群请加居哥微信号:propertyuk 注明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