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历来因为数千年的深厚底蕴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为了财富趋之若鹜不免有人感叹世风日下。其实不然,鲁迅就从未怀疑过中国的脊梁,每每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候他们便奋不顾身像天上灿烂的群星一样为民族献身。无论我们生在怎样的时代,过着多么富裕无忧的生活,我们都应该记住那些为了家国血染山河的仁人志士。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在后人心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情节,以至于那句“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成了明朝脊梁的标志。然而同样逃不过合久必分的宿命,人们常言明亡于厂卫,然而后期左右国家命运的却是党争。肉必自腐而后虫生,看到明朝内部摇摇欲坠的敌人蜂拥而至,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我们再次看到了宋亡时的节气。一死固然痛快,但那些为了生民而奋战牺牲的却更值得流传,周遇吉便是其中之一,随着其古墓的出土更是让人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自成趁势而起,边关守将不战而降,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就在其洋洋得意之际,一座微不足道的关隘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这座和太原天壤之别的关隘,守城将士不过数千,但其守将的身份却让李自成丝毫不敢怠慢。当时周遇吉身为山西总兵,其身兼领勇卫营。而勇卫营作为御林军的前身,其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虽然几经内斗元气大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面对李自成的来势汹汹依然是斗志昂扬。

史书记载李自成虽然数倍于周遇吉,但伤亡惨重。周遇吉则付出了更为惨烈的代价,因为人数及武器装备的劣势,守城之战异常的艰辛。在敌人火炮猛攻的情形下,将士只能凭着一股军人的意志和一副血肉之躯修强杀敌,周遇吉身先士卒,斩杀数十人后终因体力不支而被乱箭射中,最终受伤被俘。虽为鱼肉但誓死不降。李自成大怒之下命人将其吊于高架示众后射杀,死后分尸而弃。百姓见此惨状怒不可遏不怯反战,最终守军覆没,百姓被屠。

然而英雄事迹在民间传说中却难免相去甚远,清朝时期便有缒城被执的说法。说的是周遇吉面对李自成的大军,于是从城上放下绳后攀援而下,于其阵前怒斥而被杀。然而,周遇吉自拜将一来战功赫赫,杨柳青苦战清军三天三夜反以少胜多而成一代名将,其智勇双全不言而喻,又怎会有如此的莽夫行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遇吉死后虽然草草埋葬,但其生前备受尊崇所以陵墓历来都有修缮。而近代一次修缮之时,偶然看到一具凌乱的尸骨。经过考古学家的科学鉴定,确认其为周遇吉。尸骨的头骨上有一道触目惊心的刀痕,其深达三寸,枕骨尽断,可见其死状之惨烈定然是斩首无疑。能让李自成如此痛恨,又岂是几句恶语所能为之的呢。《罪唯录》中记载李自成进京的两万士兵里有不少残兵,正是宁武夺关之战中造成的,可见当时战况何其惨烈。城破之后,李自成一反收买民心的常态而悉数屠杀,将周遇吉的家眷悉数烧死以泄愤。不难看出周遇吉也许真骂过他,那只能是在城墙上宁死不屈浴血奋战的骂他“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明朝十四代先帝?!”

不难看出,一个故事却有多个版本,定然是别有用心之人刻意丑化而达到粉饰自己的用意。如今信息普及,各种正史、野史、通俗读物、传说及影视等层出不穷,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更要秉持“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思想辩证的看待历史才能“不忘烈士鲜血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