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学术工作者而言,学术诚信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所以学术圈内对于学术造假行为是零容忍。然而在某些利益的驱动下或是责任心不强,导致出现一些学术造假行为。

尤其是对于某些身居要职的学术科研人员,就更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然最终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比普通人要大很多。

5名教授、院士涉嫌造假调查结果公布,均未发现造假,部分被处罚

针对网传的曹雪涛院士、裴钢院士、耿美玉研究员、饶毅教授以及李红良教授涉嫌学术造假问题,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了高层次的专家组,针对涉嫌论文进行了调查复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调查之后,5名教授、院士的调查结果也随之公布。

首先是曹雪涛院士,累计有63篇论文在网络上引发质疑,经过复查之后,发现其并没有涉及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行为,但是部分论文存在图片误用问题,于是受到了取消部分资格1年的处罚。

李红良教授累计有21篇论文被质疑,经过复查之后,也没有发现存在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行为,同样也是存在多篇图片误用问题。处罚结果和曹雪涛院士类似,只是取消相应资格的年限为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耿美玉研究员有5篇论文被质疑,经过复查之后,也没有发现存在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行为,同样存在图片误用问题,要求进行批评教育和提醒谈话。

而裴钢院士以及饶毅教授经过复查没有任何问题。

一些感受

对于科研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教授,更得爱惜自己的羽毛,严格约束自己,坚持学术诚信,压实相关责任。

不可否认,作为实验室或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很多专家教授的论文不一定是他自己所写,但既然添加了相应的名字,就得落实好审核和质量把关的责任。不能没事时享受名利,出事时甩锅学生,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对的。

对于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大家都更倾向于选择相信大家的研究成果,于是便可能在大家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研究。如果存在学术造假或学术不端行为,导致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那么对于其他科研工作者而言将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此外,整个科研学术环境的维护离不开圈内权威人士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

而随着类似事件的多次发生,导致中国的学术诚信问题在世界上受到了质疑,那么对于其他科研学术工作者而言,在今后发表论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过只要大家严格落实相关要求,保证论文质量和数据真实性,即便流程繁琐,但最终依然能够顺利发表。

同时,抛开专家学者身份,以一名老师的角度,要想带好学生,就得为人师表,就得率先垂范,所以一定要严格把关论文质量,论文发表前仔细复核相关数据、图片等信息,确保真实可信,给学生树立一个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