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我们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仍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全班的成绩来看,语文数学都有点问题。语文虽然考得不错,但是有几个成绩好的孩子没发挥好,老师说“太浮躁,要收心”;数学整体都考得不好,没有满分的,老师挺生气。

成绩一公布完,老师就布置了寒假作业:没考好的加了作业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假作业是70来页的练习册,没考好的孩子要做2-3本,这个量还是挺大的。好不容易过个年,要被作业占满了,有个别家长不满,认为这是老师惩罚孩子。

可老师的用意是让孩子把基础知识学牢固点。成绩差就是基础不扎实,基础不扎实就是因为练习不够,自然就得多练习。

可不满的家长还是认为,重复练习,比如数学的口算题卡,基本上就是加减乘除算术题,这种机械练习没用,还耽误孩子休息和运动。

家长的担忧可以理解,可老师的说法也有道理,到底作业多少合适呢?

01,孩子做多少作业,最好听老师的

家长抱怨作业多,在我们班不是第一次了。

前段时间期末总复习,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就挺多的,很多孩子都写到夜里10点、11点。有家长就抱怨,跟老师反映作业太多,影响孩子睡觉,闹得还挺不愉快。

不过我们大部分家长还是理解老师的,总复习作业多点正常,平时作业是不多的。而且也就俩星期,有时候白天在学校老师都留时间给孩子写作业,有的在学校就写完了。天天都写到很晚的孩子,是在学校没怎么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止我们班,似乎全国,在作业问题上,家长与老师的矛盾都有点水火不容。前不久教育部都出来说话了,特别强调将严格落实作业的管理工作,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这似乎是站家长,给我们底气。可是教育部同样说了:

家长也要在家里引导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跟学校密切配合,形成育人的合力。

一面是布置多了作业要处分,那么老师就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另一面又要求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怎么配合?之前还有老师布置,我们还知道孩子该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现在老师不怎么管了,靠我们自己拿着课本琢磨吗?这不是要求更高了?

依我看,还是要信任老师,毕竟老师是专业人士,把孩子送给老师教育,不信任他们的专业,老师无法开展工作。另外,根据教学实践布置相应的作业,老师是一线的,最能对症下药。

就算有的老师布置了过多的作业,不合适的作业,也只能说是教学水平有待提升,至少这些老师还是负责任的。真不负责任的老师,不布置作业家长孩子都开心,自己也轻松,何不顺手推舟?

义务教育的目标不过是扫盲,读完每个孩子都能拿到毕业证书,老师没什么怕的。可是最后孩子实力渣,哭的是我们家长,但是能向谁喊冤呢?

02,学习不只要练习,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不管学什么都离不开练习。我们学车拿了驾照得经常上路开,才能把开车的一系列动作变成自动反应。学知识也是如此,要把基础知识变成自动反应,一样需要大量的练习。

《刻意练习》里就强调,要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关键方法在于两点:

1,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2,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第一点没什么好说的,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尤其是基本功,少不了重复,就像学钢琴得弹“哈农”,学武术得扎马步,每天都要练。

第二点,针对性的练习,意思是练习要在“学习区”,简单说就是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一万小时原理我们都听说过,可如果只是机械重复一万小时,人是不能成才的。就好比普通人开车一万小时,只是个的士司机,有教练的专业指导,才可能成为赛车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上学会遇到各种难题,有困难的时候恰好说明这个地方需要练习。比如这学期我女儿刚学乘法的时候,乘法口诀不熟,就天天背口诀、默口诀。练到口诀成为大脑的自动反应了,再学习怎么应用。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持续地练习,不断精进,而精进的关键就在于有针对性。这么来看,教育者得对孩子的学习情况非常了解才行:他是哪个概念不理解,还是哪个思路转不过来,教育者要知道,要指导,这才叫有针对性。

03,给孩子具体的帮助,家长比老师好用

由上可见,能更准确地给孩子帮助的人更大程度上是家长。

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有很精细的了解,也做不到持续跟踪、贴身指导。这个任务只能是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的家长,只有我们才看得够清楚。

当然,这么一来,对家长的要求就高了。可能很多家长胜任不了,这就需要我们去找替代办法。或是由其他家庭成员替代,或是找好的补习班,只有切实解决了孩子的实际问题,作业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

前不久奇葩说第七季有道辩题:孩子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跟老师理论。陈铭从父亲、母亲、孩子身体发育各个角度论述“该和老师理论”的理由,但最后是颜如晶胜出了。因为她从孩子角度,说到孩子半夜都还在坚持,孩子不想放弃,没有逃避,这一点深深打动了观众。

是的,孩子是想上进的,是想学好的,他需要的是具体的帮助,或是鼓励和勇气,而不是父母去为他据理力争什么。这些难道不是我们父母该给孩子的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