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就是从算了开始的。”

这是李诞在《奇葩说》第六季说的话。

这个感觉,在一些小说情节中经常看见。

有些看上去非常坚强的狠角色,最后的往往因为支撑的“那一口气”泄了,一下子瘫如烂泥。

而泄气的表现,往往不是因为劲敌消失或信仰崩溃而失去人生目标,就是因为对认命放弃了自己。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是:“他不是放弃了希望,而是放弃了自己。”这大概就是李诞说的那就“算了”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算了”之后呢?

大概率就是“放纵”要开始了。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放纵不完全因为享乐,而是因为找不到一个“如果不这么做,那要做什么呢”的目标。

就说时间,一天24小时,如果睡觉和工作各占据8小时,吃饭和交通再减去4小时,那剩下的4个小时干什么?

如果想不清楚这个问题,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会流逝地毫无声息,在沙发上一躺,电视已开,时间就已经转钟了。

这时候,就会有很多不同的“药方”出来了,例如:

  • 你要学会做人生规划,了解一下“人生平衡九宫格”“平衡轮”;
  • 你要学会做目标管理,了解一下SMART原则……

其实,这些都没错。

但忽略了一个前提:知道怎么做并不难,难是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上学的时候,或许是为了“能有个好成绩”;

然后呢?

为了上个好大学;

然后呢?

为了有个好工作;

然后呢?

为了多赚钱;

然后呢?

这个问题如果一直追问下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把自问懵了。

我相信这可能是每个人都有的一段的经历,是不是就会在脑子里出现一下,想不通,最后干脆就不想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乔布斯一样,总是能坚定得相信“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大多数时候,我们看不到那么远,只能看着眼前的事情,能做一件是一件。

韦伯说:“人是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物的动物。”

这句话其实不太容易理解,翻译地通俗点,大概就是:“你总得给自己的生活找点意义。”

所以迷茫是常态,就好像每个人走路时,总需要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一样。

只不过,在这个“看一看”的过程中,我们总还是能做点什么,才不至于让不安或焦虑霸占全部时间。

1、可以减速,但不要完全停滞

记得上学的时候非常讨厌,甚至害怕跑800米,仅仅是两圈的操场,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让人非常难受。

上班以后,受周围人的影响,慢慢开始学习跑步,从3公里、5公里、10公里到马拉松,才知道,原来当初跑不下800米的最大原因,是“稍有不舒服就马上停下”。

我第一次跑10公里是在一次十一假期,那时候几个朋友约着一起去东湖夜跑。

当时我只是5公里的水平,只是想去凑凑热闹,结果就在我感觉自己的体力已经差不多的时候,朋友说“别停,慢慢跑, 再坚持2分钟”,也许是人多,我也就硬着头皮“撑”下去了。

腿很重,速度很慢,勉强跟着队伍。

2分钟过去了,朋友又说:“再跑一会,过了桥就返程了,别停。”

咬咬牙,看着不到200米的距离,又拖着往前跑。

那个时候我已经没什么其他的想法了,只是盯着脚下,数着呼吸,拖着步子往前跑着。

可是,就在开始返程往回跑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没那么累了。

不知道身体习惯了,还是某个极限突破了,总之就在朋友的“诱导”下,我头一次跑完了整整10公里,而且后面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舒畅。

在那一次之后,我才知道,大多数跑步的人都有这么一段体会:

只要扛过了“感觉很累”的那一段,后面就很轻松;相反,只要在“感觉很累”的时候停了,“累着”的疲累感不仅不会马上消失,还会延续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我也是从这个时候爱上跑步的,特别是在压力很大的时候。

感觉压力很大,就去跑步,然后在感觉体力耗尽的过程中跟自己较劲,反复跟自己说四个字:“只要不停”。

等到舒畅的感觉袭来,就会感觉“我赢了”。不是赢了具体什么人,而是赢了心里那个“放弃”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不知道做什么,就挑一件绝对不会白费的事

如果突然失去方向,但又不能完全停滞,等着时间白白浪费,那就选一件“不一定立马有效,但肯定不会完全无效”的事情来做。

  • 例如读书,
  • 例如锻炼,
  • 例如给自己做一餐还不错的饭菜,
  • 例如见一个你很欣赏的朋友,
  • 例如逛一家让你放松的店……

如果有些时间是必须浪费的,那就浪费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看一看书,把思绪从自己的范围中抽离出来。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再小的故事也是。

前几天我在公交车站,看到一则“征婚启事”,写得很清楚,不仅交代了资产、学历,还有姓名、年龄和手机号,就怎么把一个“骗人需要的个人资料”贴出来,我觉得这人心太大。

当时我顺手发了朋友圈,感叹“太不注意个人信息了,容易当上受骗”。

半小时后,我才发现,仅仅是留言,就起码有4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看来是很着急结婚了”;

一种说“年轻人的迷惑行为太多,看不懂”;

一种说“这样的条件还征婚?这是骗子本人吧,等着谁上钩呢”;

还有一种说“大概是父母贴的。”

借着回复聊了一会,果然,能体会当事人的人,基本也处于类似的被催婚状态。

果然,再小的故事,我们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状态。

除了读书,找人聊一聊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不在于对方给你多少建议,而在于,说着说着,有时候我们就能把自己说明白。

即便是一开始觉得“不知道如何开口”的事情,只要对面坐着人,慢慢说,都能理清楚。

找一件事做着,把自己从很丧的状态中拉出来,你才会真地去思考“如何打起精神”,不是吗?

写在最后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同样的,人生也没有白过的时间,每一秒都会留下痕迹。

即便偶尔有迷茫,只要不泄气,回头都可以跟自己说: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凡是过往,皆为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