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鹤盛镇鹤阳村获中华诗词学会所授“诗词之村”殊荣。据悉,永嘉传媒集团旗下的《今日永嘉》报在《永嘉风物》栏目刊发的《鹤阳:温州诗人第一村》(2019年7月17日)一文起到了一定的助推。明初宫廷画家谢庭循是鹤阳第一号历史文化名人,其所作《宣圣事迹图卷》和《寿朴堂图》,古人皆有著录,却一直深藏不露,我们将分别予以介绍,以飨读者。

教育部《中国美术史》教材首席专家尹吉男道:“谢环的功能性的职业绘画仅有一件存目,即《宣圣事迹图卷》”。但遗憾的是,永嘉明初宫廷画家谢庭循这件唯一的画院体作品,一直不见庐山真面目,只见著录,未睹真容。辗转流传600年后,突然惊鸿一瞥,现身香港苏富比2017年春季拍卖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曲阜孔子博物馆藏明中期《圣迹图》

《宣圣事迹图卷》的内容及款识

谢庭循(1377-1452),名环,永嘉鹤阳第十二世,明初宫廷画家。其创作的《宣圣事迹图卷》,原以为画的是对谢庭循有知遇之恩、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宣德皇帝的丰功伟绩,类似于清人的《雍正行乐图》。殊料,2017年4月突然现身香港苏富比春拍的《宣圣事迹图卷》,画的却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即真正的“宣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嘉鹤阳谢氏宗祠 (林鸿麟摄)

谢庭循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等记载,精心遴选创作了孔子学琴师襄、问礼老聃、子路问津等十三段圣迹,绘就类似于“连环画”的设色纸本《宣圣事迹图卷》。构图精练,造型传神,敷色亮丽,刻画精细,宣扬了孔圣人的善德懿行,题记有“孔子与南宫敬尗入周门礼于老子”云云。钤印为“史记家说”(十三钤)、“庭循”(八钤)、“谢庭循印”。作为职务创作的《宣圣事迹图卷》,没使用宫廷画家的标准款印,如“直武英殿锦衣卫千户永嘉谢庭循写”和宣宗御赐的印章:“谢氏庭循”、“笔精入神”等,说明此画应是谢庭循在南京时的作品,即作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之前。

《宣圣事迹图卷》是最早的孔子“连环画”

孔子圣迹图像,最早见于山东东平的汉墓壁画和嘉祥汉代画像石,内容均为孔子问礼老子。孔子的公众形象,据传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之手,即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石刻拓本《孔子行教图》,褒衣博带,腰中佩剑。2006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孔子标准像,相当于符合现代美学的《孔子行教图》2.0版。

“传圣贤之形迹者,具于画”。根据《史记》、《孔子家语》等记载,以叙事的方式再现孔子一生主要事迹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孔子圣迹图》,集中出现于明中叶,并流传于清。存世版本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收藏版本最多者当数温州郑振铎,其中最早的《孔子圣迹图》,是正统九年(1444)的木刻本,辑有孔子生平二十九事三十二图,系宣德朝监察御史张楷(1398-1460)的手笔。该手卷粉底于 2010 年现身保利拍卖会,后为孔子基金会所藏。史上传为元代永嘉画家王振鹏所绘的最早的《圣迹图》(共十帧),现认为是明万历年间仿造张楷的托伪之作。

明正统九年木刻本《圣迹图》

现存最早的彩绘本《孔子圣迹图》,共三十六幅,工笔重彩,有文有赞,图前有清雍正七年跋文,藏于曲阜孔子博物馆,属国宝级文物,惜无款,考为明成化、弘治年间作品,传为仇英和文徵明合作。

谢庭循的《宣圣事迹图卷》,问世于永乐年间,是现存各种版本《圣迹图》中最早的。换言之,无论是曲阜彩绘本《孔子圣迹图》,还是张楷的木刻本《圣迹图》,都有可能是借鉴谢庭循的《宣圣事迹图卷》并增添扩充而成的。图卷中的孔子形象,脱胎于唐“孔子行教图”。

《宣圣事迹图卷》的题记与流传

《宣圣事迹图卷》宽37厘米,长921.8厘米,署签为:明谢庭循宣圣事迹图,孙星衍题,翠微山馆所藏。著录于清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画记》。

明谢庭循《宣圣事迹图卷》

翠微山馆是宋灿的别业。宋灿,号蓉塘、匡庐居士,长洲(苏州)人,书画收藏大家。清乾嘉时期大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载:“《宋蓉塘诗话》讥白太傅(白居易)在杭州,忆妓诗多于忆民诗”。据此推断,宋灿应该是明末清初人。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的唐寅《野亭霭瑞图》(成交价4480万元)、2017匡时秋拍的徐渭《草书唐诗四首》上,都有宋灿的鉴藏印,如“宋灿之印”、“匡庐居士”、“翠微山馆所藏”、“长洲宋氏蓉塘珍藏印”等。《宣圣事迹图卷》上,也钤有“匡庐居士”、“翠微山馆所藏”印鉴,可见此图曾为宋灿所藏。在宋灿之前,为谁所藏,不得而知,宋之后,则为孙星衍所宝,并著录于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孙星衍在《平津馆丛书 画记》中的著录

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江苏阳湖县(今武进)人,累代仕宦,祖上为明开国功臣燕山侯孙兴祖、明天启朝礼部尚书孙慎行,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榜眼,嘉庆十二年任山东布政使。袁枚品其诗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读足下之诗,天下之奇才也!”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经史学家,尤擅校刊、目录之学,刊著有《平津馆丛书四十二种》等。平津馆是孙星衍嘉庆年间建于山东德州(古称安德)的藏书馆,2010年,江苏凤凰出版社据清嘉庆十七年孙氏刊本,重新印行了《平津馆丛书》。孙星衍不但为《宣圣事迹图卷》题写了引首,还在卷尾书有长跋并记录于《平津馆鉴藏书画记》:“明谢庭循宣圣事迹图卷十三幅,自学琴至问津,第一幅无题字,盖不全本。庭循,名环,浙之永嘉人,有学问,能诗,永乐中召在禁近。宣宗好绘事,常伺左右,官锦衣千户,与戴文进齐名,此图写意不工,而人物神采衣褶勾勒俱见名画笔法,或当时奉敕为图,先具稿本者,纸本亦甚旧,胜得后人重摹赝本矣。嘉庆十二年(1807)二月廿七日孙星衍题于安德平津馆”,钤印“孙星衍”、“小平津馆”。

晚清时,《宣圣事迹图卷》流入居于苏州的收藏家李嘉福之手。李嘉福(1839-1904),桐乡石门人,字麓苹,号笙鱼。书画师从戴熙、何绍基,传世作品有《烟雨楼图》(藏浙江省博物馆)、《怡园寻梅图》和《春菜七种图》等。收藏极丰,嘉兴项氏的天籁阁藏品,因明末战乱散失,后多收入李宅。2013年中国嘉德秋拍上,曾是李嘉福藏品的石涛《听秋图轴》,落锤价高达2530万元。201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的文徵明《东瓶别墅图》和国家博物馆所藏宋拓黄庭坚《此君轩诗》碑刻,也都曾是李嘉福的藏品。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西汉瓦当“永受嘉福”

李在《宣圣事迹图卷》上钤盖的收藏印有“嘉福欢喜”(二钤)、“李氏”、“嘉福”(七钤)。永嘉得名,或源自西汉鸟篆纹瓦当“永受嘉福”(详见本报2019年5月10日《永嘉之出处:西汉瓦当“永受嘉福”》)。在永嘉谢庭循作品上留下“嘉福欢喜”、“嘉福”鉴藏印,也算与永嘉有缘、画家有幸。更有幸的是李嘉福还在《宣圣事迹图卷》上题跋两则,其一:“先师圣迹十三图,吴木归来识者无。明代谢环画未见,衣纹笔法在髭须。石门李嘉福志于吴门石佛龛”,钤印“笙鱼”、“嘉福长寿”、“麓苹”。其二:“癸卯(1903)四月既望石门笙鱼李嘉福谨录于吴,时年六十有五”。钤印“李嘉福”、“笙鱼”。李平生所藏多赖其婿、海派画家吴徵(1878-1949)的保存而传至今日。吴徵,字待秋,曾受教于吴昌硕,并参与创办西泠印社,是海派画家“三吴一冯”(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之首,著有《吴待秋山水画集》等。

《宣圣事迹图卷》上还有两枚鉴藏印,“江梅掌记”和“悔叟”,前者也是李嘉福钤盖的。2012年,上海嘉禾春拍以20.7万元成交的李嘉福《怡园寻梅记》设色纸本立轴,有李的长篇题记:“小园春信问寒梅,纸帐无尘梦正回。水榭风廊人寂寂,月明林下鹤飞来。吾自幼爱梅......后娶姬名江梅,十年前病故,能诗画惜不多作。今正月间梦游怡园,依稀寻梅之景,图之又吟一绝聊自记”。显然。“江梅掌记”是李嘉福能诗会画的小妾江梅的印鉴,并见证了“梨花海棠”相伴赏画的怡情之举。前述石涛《听秋图轴》上,钤盖的两枚鉴藏印即为“嘉福喜欢”和“江梅掌记”。而“悔叟”很可能是合肥李经义(1860-1926),号悔庵,李鸿章侄儿,曾任民国国务总理,晚年筑蜕庐于姑苏。1920年,李经义在苏州费树蔚处见到其岳丈、金石考古大家吴大徵的《牛头寺访碑图》卷,曾为之题跋“......敬题四诗归之,悔庵李经义书于吴门蜕庐”,并钤印“蜕老人”“悔叟”。李嘉福与吴大徵是好友,其婿吴徵与吴大徵的孙子吴湖帆是画友,很可能曾邀李经义同赏《宣圣事迹图卷》,故于画上留有“悔叟”之印。

谢庭循存世画作中,唯一的画院体作品《宣圣事迹图卷》,一直深藏于民间,四年前首次现身香港苏富比,估价40-60万港币,惜流拍。但也幸以流拍,若能由永嘉本土机构或个人入藏,让明初永嘉宫廷画家谢庭循的作品,回归故里,善莫大焉,幸莫大焉。

来源/耕读永嘉

撰稿/雄健

编排/小圆

责编/汤海鹏 杨文宾 汤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