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一家百亿级的民营企业任职过几年,公司会议特别多:每天早上有管理早餐会、每天下午有生产销售协调会、每周一到周四晚上都依次安排了质量会、成本会、经营会等,这些还是公司级会,除开这些各自部门还有部门的会议,跨部门之间的协作还有各种矛盾、扯皮各种会议。

当时作为一个管理者,深切的感受到时间不是自己的,而是公司的,是各种会议的,所以作为管理者加班不是件拿出来讨论“需不需要”的事情,而是本身各种会议就已经在加班时间,要处理各自业务领域的事情更是要在晚上会议之后去加班完成。

工作的多年后,换了几家公司,才发现开那么多的会议,其背后有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但更多是管理上的病根子,这病根子也是市面上所有爱开会公司共同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业务开展矛盾或无规则可依

企业发展快速的时期,开会也是常事,因为业务的快速扩张会有多种特殊的情况发生,特殊情形就没有集中制可循,这时候就需要更高决策者来统筹协调,定下临时性的规则。

比如一家公司,业务增长很快,在生产产品的流程中业务扩大常常就需要加塞订单,这样就会打乱原有生产流程与订单,生产部门肯定不愿意,但这关乎销售部门的业绩、关乎公司经营,老板就要出面让生产部门妥协,让相关部门配合,让大家依照临时的机制来运行。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一家企业长期用临时性机制来保障业务,其本身用“快速发展”已经掩盖不了问题本质了,因为长期运转临时性要求,不用规范机制来管理,那么公司管理长期是混沌的状态,决策效率会极其低下,大家都需要用会议的方式,让让决策者参与来协调,最后会发现公司大量的加班、开会,但是成果效率非常低,这是可以验证的。

这也就是会议太多所暴露企业管理本身后面的问题:业务开展的矛盾太多、没有形成一套规则让企业“无为而治”自己运转,最终只能依靠少数决策者不停的协调统筹才能勉力支撑。

这背后企业要做的是,找到每个会议背后的症结,找到规律建立一套机制,让会议所解决的问题,用程序 去自动运转。比如管理质量的会议,什么类型的问题应当如何处理,谁负责,什么样的标准的问题需要考核,下一步的改进措施计划如何,谁来督办等等,每个会议都可以找到解决规律与办法。

中层管理能力弱

在管理中确实也会存在一定灰度的,这部分是制度没有管理到的,或者是刻意留下的管理灰度,是管理灵活的一种体现,这也就赋予中层管理在执行任务时候在灰度的部分,需要把握到企业刑事规则的度,同时又能够在这个度的范畴用自身的沟通、协作、协调能力去与其他部门协同起来。

当中层协调不动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高层来协调了。这种情形发生频度高,也就会出现企业内部会议太多的情形。

表面上看会是很多事情高层特别集权,都要由他来决策,但是本质上其实是中层管理能力弱,无法在业务上与相关方取得一致意见、或者影响说服对方,也或者本身整体职业素养较低,中层之间部门墙严重,互相不妥协、配合,只听从决策者的意见,任何一个角度其实都是中层能力弱的问题。

高层朝令夕改

高层的问题也是会议太多的原因之一。当高层决策能力弱时,会展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没有魄力无法决策,需要借助很多人的观点来佐证自己,另一种则是患得患失朝令夕改。

两种情形的结果最终都会变成会议,决策者需要用各种会议、不断的会议来辅助论证自己避免风险,或者需要用各种不断的会议来弥补自己决策的调整,最终中层、基层特别的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会作为管理工具,确实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当管理者往往把工具用到“极致”,往往就会忽略了开会背后问题本身,从而让管理者、甚至企业都变成了会议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