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至14日,巴彦淖尔市出现罕见的大范围持续5天之久的大风沙尘天气,为近三十年隆冬(1月)最强连续沙尘天气。
其中,乌拉特后旗出现强沙尘暴,乌拉特前旗出现沙尘暴,其余地区出现扬沙;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和乌拉特后旗极大风速突破1月同期极值。
图1 1月13日9时50分沙尘遥感监测图
图2 设施农业大棚受损、道路遭掩埋
一、天气实况及历史对比
(一)持续时间长:为30年来最久
全市各旗县沙尘日数达3~5天,杭锦后旗、五原县最短为3天,磴口县、临河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最长为5天,为近30年隆冬连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图3)。
图3 本次沙尘天气过程连续日数与近30年同期对比图
(二)影响范围广:全市均出现扬沙或沙尘暴
全市各旗县最小能见度为365~1352米,最低出现在乌拉特后旗365米。近30年同期出现此类大范围沙尘天气仅有一次,发生在1999年1月24日,全市除北部地区最小能见度不足1000米外,其余地区最小能见度在4000~8500米,且仅持续了一天时间(图4)。
(三)强度大:4个旗县日极大风速突破极值
全市各旗县国家级自动站(政府所在地)极大风速14.4 m/s(7级)~26.4m/s(10级),最大出现在乌拉特后旗26.4m/s(10级),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区和乌拉特后旗的极大风速均突破1月极值(图5)。
图4 本次沙尘天气过程最小能见度与1999年1月24日对比图
图5 本次沙尘天气日极大风速与近30年同期对比
二、成因分析
沙尘天气的产生需要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大风,为形成沙尘天气提供动力条件;二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三是适宜的层结条件即局地热力条件。此次大范围、长时间的沙尘天气全部具备。
(一)天气系统稳定少动,庞大低压是“罪魁祸首”
10日夜间开始,直至14日,我国整个西北部地区(新疆、甘肃、内蒙古西部)高空持续受西北偏西气流影响,等高线密集、高空风力较大,动量下传效应明显,给持续出现大风天气提供了高空动量条件。
地面蒙古气旋持续影响,位于西藏、青海、甘肃的内陆高压盘踞,两大系统势力相当,巴彦淖尔正处于过渡带之间,导致地面(尤其北部地区)的大风时段拉长,给起沙提供了地面动力条件。
(二)上游沙源地众多,巴彦淖尔位于沙源输送“第一站”
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源地为阿拉善盟东部巴丹吉林沙漠以及蒙古国南部戈壁地区,其中巴丹吉林沙漠为主要沙源(图6),巴彦淖尔紧邻巴丹吉林沙漠东部,是沙尘向东移动经过的“第一站”。
图6 本次沙尘天气卫星云图监测
(三)前期降雪少、气温回升快
12月上旬以来,巴彦淖尔市降雪持续偏少,气候干燥,内蒙古西部沙源区无积雪,地表裸露,地面湿度低难以形成地表冻结;1月4日至7日寒潮天气过后,气温明显回升,12日最高气温升至1~3℃,造成土壤疏松,当有大风时极易起沙。
综上所述,地面低压持续影响提供了动力条件,广阔的巴丹吉林沙漠为沙尘天气提供了“源材料”,前期降水少、升温快,为沙尘天气提供较好的起沙条件,三大成因一起造就了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
三、近期天气预报15至16日全市大部地区气温下降8到10℃,最低气温出现在16日早晨,套区-18到-14℃,北部-22到-18℃。17日全市风力明显增大,平均风力套区4-5级,北部5-6级偏西风,阵风套区5-7级,北部6-8级,北部地区伴有扬沙。19至21日,全市以晴为主,气温回升,最高气温套区2到4℃,北部-4到-1℃。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鸿雁/视频拍摄
田昌/视频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