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疑问,我国地大物博,但是 古代的时候人少,地多,粮食却 也 经常不够吃,这怎么回事呢?

有人可能会说,古代地虽然多,但大都是荒地。这些荒地很难出庄稼,所以种了也没什么用,粮食依然不够吃。

细想荒地不出庄稼可能是真的。因为荒地的泥土少,里面会有很多石头瓦砾,同时大树的根须盘根错节,要想开垦出来,确实不太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配图)

同时,古代的生产工具很落后,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人类经历了好几千年的时间。在大部分时间里,这些生产工具都很落后,无法用这样笨拙的生产工具,把荒地开垦出来。就算是后来出现了铁器,其实也很笨拙,其生产效率也不高。

陶渊明曾写过一句“晨起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诗句,他又写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这充分说明,由于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技术落后,就算非常辛苦,也没办法取得好收成。

(网络配图)

也有人说,古代的水利建设不好,庄稼缺乏灌溉,只能靠天吃饭。如果出现干旱、水涝或者虫灾,就会影响庄稼的收成。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常出现。因此,庄稼欠收的时候总是非常多。

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的水利设施确实不好,确实是影响收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战国末期,为什么秦国能够快速地脱颖而出,就是他们进行了包括都江堰、郑国渠在内的许多大兴水利建设。而正是这样的建设,才让秦国有了丰富的粮食,才为秦国的南征北战,做出了重要的保障。

但是,要进行这样的大兴水利建设,却并不容易,因为那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 不过,虽说古代的水利设施不是很发达,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古代农作物的收成不好。 但是,真正 让古代总是缺粮的,却主要并不是这些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络配图)

其一,折腾。

古代统治者,为了私欲,从来不会让老百姓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 本来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足够的人力,并且需要青壮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才会有好的收成。 但是统治者把老百姓中的青壮年征集去干这样的事情了,种庄稼的就少了,荒地就开垦不出来了,因而收成就不好了。

我们只需要看看古代的“文景之治”就明白了,只要给老百姓一些时间,让他们安心地生产,他们就能让庄稼获得丰收,也就不差粮食了。

其二,剥削。

古代土地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归老百姓占有的土地却并不多。大部分土地,都在地主手里。老百姓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且土地上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到了地主的手里。而且越是到了王朝末年,这样的情况越严重。

也就是说,实际上古代的粮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于分配不公,大部分粮食在少部分人手里,因而造成大部分人缺粮的现象。杜甫所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的就是这样一种现实。

而且,古时候的粮食产量非常低,直到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出杂交水稻之前,湖南省衡阳市的水稻平均亩产不过600斤!可想而知古代在没有化肥、农药这些东西之前,产量只会更低。粮食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没有粮食,国家就不会太平。所以,有幸生在当今社会,能吃饱穿暖,是我辈之福。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环球新军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