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七:

(一)搭建以BIM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

基于行业先进的三维图形引擎,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结合GIS、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值模型等先进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探索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规划、设计、施工的多方协同。同时对多源异构数据与模型进行集成,形成勘测、设计一体化服务支撑基础,帮助发现项目设计、施工的潜在性问题。有利于解决传统模式下工程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割裂、脱节等问题,为工程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建造提供强有力的底层支撑。中国电建通过自主研究的BIM仿真平台系统,为工程数字化建设提供底层支撑,成功应用于数字横琴、数字前海、数字雄安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工程数字化水平,推进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一:总体篇

文章来源:中信联发布时间:2020-10-12

【编者按】2020年8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作出全面部署。为帮助相关单位更好理解和落实《通知》,结合参与《通知》起草的有关心得,现对《通知》的有关考虑进行解读。

一、国有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变轨期。国有企业需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动把握和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引领和带动我国经济在这轮转型变革中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

一是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和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国有企业是引领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快数字化转型将加速推进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扩散和新业态发展,推动企业更广更深融入并完善全球供给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数字化转型是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有效路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孕育着产业变革的巨大潜能,是我国构筑竞争优势、抢占发展主导权的关键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国有企业的生产方式、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等产生颠覆式重构,有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换道超车,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是数字化转型是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全球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创新领域,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加快数字化转型,将有效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降低国有企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加快构建实时、开放、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因此,《通知》旨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决策部署,增强国有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凝聚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共识,加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引,多措并举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有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近年来,国有企业矢志拼搏、锐意进取,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生产经营数字化,着力培育数字新模式新业态,为数字化转型工作奠定良好开局。一是打造数字化研发体系,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国有企业积极开展差异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基于协同平台的研发创新体系,中央企业中有多数研发单位实现了三维数字化建模和仿真,极大提升了研发创新效率和用户服务水平。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生产方式创新。国有企业着力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生产现场全要素、全过程的自动感知、实时分析和自适应优化,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赋能企业提质增效,中央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5%。三是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国有企业积极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变革,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电子商务规模不断扩大,基于平台的产业协同生态初步形成,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企业重要利润增长点。四是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国有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作为产业龙头的作用,构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核心枢纽”,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中央企业建成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54个。五是全力开展协同攻关,促进核心技术创新。国有企业聚焦“补短板”,加快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在卫星导航、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形成“突破口”,推动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平台,提升核心技术创新水平。

三、国有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原则

1.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将企业持续发展的价值效益作为核心评判依据,有效平衡、兼顾实效性价值与中远期发展价值,建立覆盖数字化转型重大投资决策、应用决策、成效评价及绩效考核的建设与治理体系,不断激发企业转型动力和活力。

2.坚持深化改革。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同优化、持续变革的规律和趋势,结合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步伐,同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组织管理机制变革,破除传统业务发展的瓶颈,加速推进业务数字化改革试点和最佳实践复制,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务的发展完善环境、留足空间。

3.坚持数据驱动。将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深化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产品与服务创新,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在更大范围加快各类资源汇聚和按需流动,带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创新水平。

4.坚持创新引领。加强数字时代核心能力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产品集中攻关,推动和支持创新成果和能力的输出,不断加强技术和产品迭代优化和创新。聚焦本质安全需要,推动实现从企业到完整产业链的安全可靠。

5.坚持统筹推进。导入先进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做好企业数字化转型蓝图与推进路线图的顶层设计与过程把控,以应对整体数字化运营带来的高度复杂性与风险性,确保战略、业务、技术等的一致性和协调联动,促进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

6.坚持开放合作。树立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加强资源和能力开放共享,有效利用全球先进技术与实践,补齐发展中的能力短板,加快基于平台的能力社会化输出,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生态,又好又稳地加快数字化能力建设。

四、国有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

(一)提高三个基本认识。国有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做的就是理念和认识的转型。一是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注重深化对数字化转型艰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加强战略性统筹布局;二是数字化转型当前工作重心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打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创新链,共建产业发展生态,获得价值增量发展空间,要强化数据驱动、集成创新、合作共赢等数字化转型理念,加强多线条协同并进;三是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涉及全员、全要素的创新活动,要充分激发基层创新活力、营造勇于、乐于、善于数字化转型的氛围,强化上下一盘棋。

(二)夯实四个转型基础。国有企业要从技术、管理、数据、安全四个方面,加强对标,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一是技术基础。数字化转型本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系统性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通用使能技术,需要不断强化其技术赋能作用,及与其他专业技术融合。二是管理基础。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问题,更是一项优化管理模式以适应技术变革的问题,要导入系统化管理体系,有效获取预期的转型成效。三是数据基础。纵观历史上历次转型的核心都是动力转换,数据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驱动作用,打破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企业增长的制约。四是安全基础。安全是发展的前提,要加强安全可靠和信息安全两方面基础工作,强化本质安全。

(三)把握四个转型方向。国有企业要从真正获得转型价值出发,从产品、生产运营、用户服务、产业体系四个方面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一是产品创新数字化。与价值创造的载体有关,要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品研发过程创新,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缩短价值变现周期。二是生产运营智能化。与价值创造的过程有关,要加强横向纵向全过程贯通,实现全价值链、全要素资源的动态配置和全局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三是用户服务敏捷化。与价值创造的对象有关,要以用户为中心,实现全链条用户服务,最大化为用户创造价值,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四是产业体系生态化。与价值创造的生态合作伙伴有关,要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资源、能力和业务合作,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协作网络。

(四)突出三个赋能举措。国有企业要站在服务于经济全面转型的高度,勇于担当,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资源能力的社会化输出,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价值。一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各行业丰富应用场景。二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攻克核心短板技术,着力构建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转型技术体系。三是发展数字产业。合理布局数字产业,培育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服务龙头企业。

(五)打造四类企业标杆。国有企业要聚焦主业创新设计具有产业领先竞争力的端到端价值链,推动集中攻关,打通关键性业务场景,加强标杆示范推广,提升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一是制造类企业示范样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研发、设计和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二是能源类企业示范样板。加快建设推广智能现场,强化能源资产规划、建设和运营全周期运营管控能力。三是建筑类企业示范样板。重点开展建筑信息模型、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人工智能等的集成应用,提升数字化技术与建造全业务链的深度融合。四是服务类企业示范样板。着力推进智慧营销、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供应链等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和客户黏性。

(六)部署三个实施策略。国有企业要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和实施体系,加强数据、流程、组织和技术四要素统筹和协同创新,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开展数字化转型,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并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条件成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和发展战略可合二为一。发展战略制定要加强竞争合作优势、业务场景和价值模式等分析。国有企业依托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http://gq.dlttx.com)加强诊断分析,发现问题,找准方向。二是强化协同推进。开展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建设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路径,通过能力建设,统筹规划、科技、信息化、流程等管控条线,支持业务按需调用能力,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三是做好资源保障。开展数字化转型,还应建立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并推进管理模式持续变革,以提供资源和管理保障,包括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资金机制、人才机制等。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二:基础篇

文章来源: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20-10-12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启了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将数字化转型融入公司战略,以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为抓手,深化数据管理基础工作,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经认真学习《通知》要求,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对《通知》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数据治理工作背景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突破,数据逐步融入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各个环节,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下世界主要国家和大型企业日益重视的关键生产要素。

一是数据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国际间抢夺数字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把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抢抓数字经济全球竞争新赛道优先权。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率先制定国家大数据战略,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开放、隐私安全保护、数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前瞻部署,积极构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先发优势。谷歌、亚马逊、西门子等世界领先跨国公司普遍将数据作为打造企业新竞争优势的源泉,加快数据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大力提升企业数据能力,持续创新数据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二是数据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全面推进数据发展,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将数据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极大提升了全社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有关部委把推动数据发展作为重要政策内容,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数据发展相关政策和规划,公共事业领域加快跨界数据开放融合,以数据发展推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

三是数据创新应用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所需承担的经济与社会责任日益艰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据相关技术持续升级,为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国有企业必须遵循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求,加强数据基础管理和挖掘应用,用数据提升经营质效,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在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

二、构建数据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

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涉及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等顶层设计,又涉及文化、制度等外部因素,还与系统、平台、工具等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在充分借鉴国际数据管理协会(DAMA)、国际数据治理研究所(DGI)、IBM数据治理委员会、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ITSS)等国内外组织或机构提出的数据治理架构基础上,结合国有企业数据现状及工作要求,重点围绕数据标准、数据平台、数据目录、数据质量、数据共享、数据应用等方面,构建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数据治理体系,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一)建立统一数据标准,推动数据贯通融合

大型国有企业规模大、业务条线多,极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流程不贯通、数据多源等问题,在影响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数据的贯通融合、共享应用带来很大挑战。要打破数据的专业壁垒,推动数据的贯通融合,必须统筹制定企业级的数据模型,形成各单位、各专业共同遵循的数据标准,从源头上保障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强化统一数据模型(SG-CIM)的建设与应用,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遵循,有效提升了数据标准化水平,推进数据贯通。

(二)构建企业级数据平台,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数据的分散存储不仅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也给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应用带来很大困难,制约了数据价值的有效发挥。通过建设企业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数据的全量汇聚,加快推动数据的融通及共享,为数据应用及共享服务提供基础平台。国家电网公司充分借鉴外部成熟技术和经验,初步建成总部、省公司两级数据中台,实现公司核心系统数据全量接入,有效支撑数据融合分析及共享应用。

(三)规范元数据管理,实现数据可视可查

作为描述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是规范数据管理的重要载体,可以为数据的查询和获取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开展数据资源盘点,规范元数据管理并构建企业级数据目录,对于全面掌握公司数据资源状况,实现数据可视可查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全面盘点公司数据资源,标识有效数据表,形成覆盖“总部+省公司”的两级数据目录体系,建立常态维护机制,实现数据目录在线发布和管理,有效支撑数据查询和获取。

(四)深化数据质量管理,推动数据可用好用

由于人工录入信息的普遍存在,以及受采集设备稳定性等客观因素影响,数据质量是各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企业数据价值发挥的重要因素。加强源头数据治理力度,开展数据全链条、各环节质量监控,形成数据全生命周期管控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数据质量监控体系,是夯实企业数据质量基础的重要手段。国家电网公司依托两级数据中台,建立覆盖数据流转各环节的数据质量监测体系,构建了协同高效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持续提升数据质量,推动数据可用好用。

(五)推动数据充分共享,实现数据要素自由流动

推进数据充分共享,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基础。受专业管理等客观条件影响,企业内部往往存在数据共享难等问题,影响企业数据价值的有效发挥。要打破专业壁垒,通过推动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等方式,简化审批流程,基于企业数据中台等内部平台,强化数据在企业内部的充分共享。国家电网公司坚持“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建立“最小化”的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实现了98%左右非负面清单数据在公司内部充分共享,提升了数据获取及使用的便捷性。

(六)创新数据挖掘应用,更好发挥数据价值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当前,很多企业数据价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数据价值还未充分发挥。要结合企业自身数据特性,强化数据对业务的赋能,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提升及业务创新发展,打造数据驱动的企业管理与运营模式。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大力挖掘电力数据价值,对内提质增效,对外提升服务水平,同时积极发挥电力数据经济晴雨表的作用,通过电力看经济、电力看环保等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保障措施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与企业战略目标有机衔接的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培育数据管理理念,加强组织人才保障,持续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

一是加强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加强数据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企业数据管理机制,是推动数据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电网公司结合企业实际,将数据发展纳入各专业、各业务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数据治理方向、主体责任、重点任务和工作计划,加强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的有机衔接,分步有序推进数据治理任务实施,对照规划目标,跟踪、评价、考核和改进数据发展的相关工作,确保重点任务有效落地。

二是培育数据思维理念。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力培育数据思维。国家电网公司将培育数据思维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大力培养全员自觉管理数据、认识数据、运用数据的行为习惯,提高全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水平,培育数据资产化理念,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有力支撑。建立健全数据“双创”机制,鼓励开展数据应用创新,遴选优质数据成果推广应用。

三是加强组织人才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国家电网公司加快建立数据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国网大数据中心,明确数据管理权责,推动内部各部门、各层级之间数据管理协同。建立健全数据专业支撑体系,加强数据人才队伍培养,针对不同类型数据人才,制定人才发展指导和评价机制,开展数据人才专项培训,加快打造稳定的企业数据专业团队,确保数据工作有序开展。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三:基础篇
——夯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网络安全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20-10-27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国有企业下一步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工作指导。近年来,中国华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升技术防护水平,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护航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结合对《通知》有关要求的学习领会和自身工作的实践体会,对《通知》有关内容进行解读分享。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网络安全形势

随着“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新基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业务运营模式的变化更迭,网络安全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加强网络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近两年,《密码法》《数据安全法(草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相关制度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施行,对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云安全、数据安全、工控安全和密码应用等工作和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挑战。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新版《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增加了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考核要求,对国有企业的网络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网络安全保障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挑战。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将会极大地改进原有生产和经营方式,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凸显网络安全风险的实质性影响,网络安全风险已延伸至生产和经营的方方面面,将会直接影响业务运营,进而影响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带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给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创新红利,同时引起企业IT环境的变化发展,云安全、数据安全、工控安全等诸多新的安全风险随之而来。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被广泛用于网络攻击中,大大增加了网络安全防护难度。

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新问题、新风险、新挑战不断出现,传统安全防护手段面对更加开放多元的应用场景,难以保障数字化业务的平稳、可靠、有序和高效运营。

一是网络安全缺乏顶层设计,防护体系化缺失,安全能力难于协同。网络安全采用“局部整改” “查漏补缺” “辅助配套”建设模式,IT和网络安全治理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安全系统之间安全能力分散,缺乏联动与协同,无法发挥整体防护效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与保障数字化业务运营的高标准要求尚有差距。

二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问题日趋凸显。随着IT与OT的深度融合,工业控制系统与信息化结合日益紧密,生产安全更加依赖网络安全。工控系统大多采用国外产品,老旧设备占比较大,对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难以承担漏洞修复后产生的影响,导致系统“带病运行”。部分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内部未进行分区分域隔离,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工控系统缺乏针对性安全管理和策略。

三是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网络安全新挑战。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大规模发展,业务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国有企业网络结构复杂化、边界模糊化、数据集中化,网络安全风险融合叠加并快速演变趋向多样化,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无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虚拟化、数据集中、平台可用性等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四是网络安全专业队伍储备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导致企业网络安全能力上限不高,过于依赖安全厂商,无法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安全能力输出;基层单位网络安全人员不足,缺乏专人专岗,导致网络安全制度和要求无法得到全面落实。

三、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网络安全保障的思考和建议

国有企业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形势背景下网络安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把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基础和坚实保障,坚决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防护能力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切实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体系建设

国有企业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尤其对于数字化转型深入阶段的安全防护,必须深入保障数字化业务的各个方面,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规划,以体系化、工程化的模式建立新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增强应对各类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中国华电完成互联网统一出口安全防护,通过网络安全架构实现整体网络安全能力的大幅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网络安全能力建设,逐步构建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夯实网络安全基础。

(二)健全管理体系,实现全方位管理

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厘清界面职责,健全组织架构,编制和修订管理制度,强化考核督导,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信息通报和应急体系。中国华电通过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考核监督,明确分工界面、理顺工作流程,实现全产业、全业务、全过程、全要素的网络安全管理。

(三)加强产品服务管控,增强本质安全

一是使用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安全审查机制。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审查办法》要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审查机制,依法依规对供应商、安全方案、产品和服务等进行严格审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控性。

二是坚持安全创新,加快信创产品和服务的使用。逐步加快安全可靠的信创产品和服务在设备设施、工具软件、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等方面的使用,提升本质安全,实现国有企业网络安全体系的可信、可控、可持续。中国华电加强信创产品与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在火力发电DCS和水力发电监控系统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打破了技术垄断,能够有效防止“卡脖子”事件发生,提高电力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保障能源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四)强化技术防护,提升综合防护水平

一是增强面向安全运营的态势感知能力,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汇聚来自网络流量、人员行为、安全系统、主机应用以及业务系统的各种安全数据,从资产、漏洞、攻击、威胁、风险、行为等维度全面感知安全态势。中国华电以态势感知平台为依托,实现覆盖平台、系统、数据等所有信息资产的实时安全监测和预警,并与网络安全信息通报平台集成,实现网络安全系统之间的协作联动,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升网络安全综合防护能力。

二是建设网络安全基础资源库,持续输出安全能力。以整体化、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式规划建设漏洞库、病毒库、威胁情报库等网络安全基础资源库,加强安全资源储备。中国华电以平台化方式建设和丰富基础资源库,以安全服务持续输出安全能力,并据此开展日常化、规程化和可持续的网络安全运营。

三是加强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工控系统监督检查、等级测评、风险评估、漏洞修复、数据保护、信息通报和共享、应急处置等为抓手,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工控系统安全管理与防护,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落实安全闭环管控。中国华电制定《电力企业网络安全监督实施细则》,加强工控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督,不断夯实工控安全基础。同时积极参与国资委能源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工作,增强集团级工控安全态势感知、应急处置、风险管控等安全能力,有效应对和防范电力网络安全风险。

四是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建设数据安全管理平台,梳理数据资产,进行分类分级,加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共享、销毁等各个环节的保护措施,加强数据防攻击、防窃取、防泄露及访问控制能力建设,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

五是加强云平台的安全防护。构建云安全防护体系,全面覆盖云边界、应用系统区域、主机、容器等层次,实现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多云架构环境下网络安全的深度融合,形成IaaS、PaaS、SaaS层级的云安全防护能力。

(五)加强攻防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网络安全攻防演练是检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国有企业应持续开展攻防演习,一方面能够真实掌握自身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发现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及时优化整改,提升整体防御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检验和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升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协同联动能力。

(六)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人始终是对抗中最关键的要素。中国华电每年在集团内部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提升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加快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逐步建立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机制,通过安排技术技能培训与考核、参与技能大赛和攻防演练等方式实现人才队伍从等保合规测评能力向网络攻防专业技术能力及实战能力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四:技术篇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助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

文章来源:央企电商联盟发布时间:2020-11-02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作出全面部署。中央企业电子商务联盟围绕《通知》内容,结合联盟三年多来积累的电子商务发展相关工作实践,对《通知》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电子商务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已经成为重要的先导产业,也是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较早便围绕行业需求,开展了电子商务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在科技变革、产业革命、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国有企业电子商务高速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加速培育,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央企业电子商务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有72家中央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央企电商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央企电商交易额占全国电商交易额的比重已超过17%,且仍保持较快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电子商务仍保持蓬勃发展态势,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二、电子商务助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国有企业瞄准“数字中国”建设等契机,矢志拼搏、锐意进取,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与主营业务深度融合,着力发挥电子商务在降本增效、转型升级、业态创新、服务提升、稳定外贸、抗疫保供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降本增效推动新增长。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有效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在化解国有企业过剩产能、去库存、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等方面中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国家电网、中国建筑等中央企业针对办公用品等通用物资开展了聚拢采购,共享采购渠道,提高议价能力,平均降低采购成本8%。

转型升级实现新制造。利用电商平台沉淀的交易数据,指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助力实现柔性制造和定制化生产。鞍钢集团所属积微物联电商公司以数字化手段带动钢铁企业通过订单驱动组织生产,助力企业转变生产和销售模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融合创新培育新业态。国有企业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人才、技术、市场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原有的研发、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与电子商务融合,将数字化充分应用于新业务场景中,持续拓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商公司抢抓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深度融合机遇,延伸供电服务业务链,加快打造电费代收、企业B2B采购、能源工业云、新零售等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搭建平台提升新服务。国有企业依托产业链优势地位,通过协作共享、服务集成等方式,围绕电商平台挖掘物流、金融、信用等环节产业链潜力,以全链条全业态的“平台经济+服务型生态圈”模式,实现从“单一制造商”向“多元服务商”转型。欧冶云商依托集团采购和钢铁供应链优势,面向社会化中小型企业提供线上服务,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不同市场主体的合作共赢。中国石化“易派客”打造ES标准体系、中粮集团“我买网”建立7C全产业链品控标准,依托标准引领和驱动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跨境电商开拓外贸新蓝海。国有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跨境电商实现企业“数字化出海”,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耕外贸转型优化。以中国建材“易单网”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涌现,服务全球供应链,助力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数字化转型打造新供给。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有企业除了自身坚持科学防疫、有序复工复产外,积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依托自身数字化平台、技术和资源优势,快速升级平台服务,推出线上化、数字化服务新举措,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战双赢”,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商公司搭建了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通过“互联网+”方式对接供需双方,面向广大企业提供供需信息和对接撮合服务,在生产、储备、运输等环节全面保障生产设备和物资供应,广泛吸引疫情防控物资、原材料、设备生产企业提供相关资源渠道。航天科工“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通过远程集中智能化管理,实现农村污水处理站低成本自动运营和无人值守的功能。

三、抢抓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驱动产业变革等新形势,面向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重大任务,国有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引领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将更有力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数字新基建主力军作用,积极推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将数字技术更多应用于电子商务场景,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对商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全链条进行改造和重构,大力创新经营服务模式,增强商品及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引领新型消费,坚定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国有企业应发挥自身产业链和资源优势,打造行业垂直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全面释放平台经济新动能,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不断迭代创新是电子商务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在电商发展过程中要更加积极地融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线上线下融合供应链、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模式新业态,全面适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要。

强化资源共享、提高协同效率。国有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优势。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开放、合作、共享的大趋势,要充分发挥央企电商联盟的协调作用,加强国企电商平台互联互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打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纵向与横向合作水平,开展跨企业、跨行业协同合作,提高协同效率。

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增强活力和提高效率为中心,推进建立产权明确、政企分离、职责分明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国有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土壤和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确保电子商务创新业务的顺利开展。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五:技术篇
——北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文章来源:央企北斗平台发布时间:2020-11-13

【编者按】今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全面部署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央企业北斗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围绕《通知》有关内容,结合北斗发展情况,就北斗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思考进行分享。

自然界四季更迭、日出日落,时间(什么时候)、位置(在哪里)、路线(怎么去)是生命生存、繁衍和进化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正是北斗的基本功能。

国有企业创新经营、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这正是北斗的应用领域。

今年,北斗系统完成三步走发展战略,面向全球提供七大服务,卫星导航能力比肩甚至超越美国GPS,已经具备了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一、开展时空标注,助力企业资产数字化

从时空智能的角度,企业对资产管理的数字化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北斗与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对资产进行高精度时空标注后,可以实现资产时空数字化管理,并逐步产生新的商业价值。

1.标注技术日趋成熟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目前,作为核心部件的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芯片已经实现22纳米工艺,不仅尺寸更小、能耗更低,而且处理能力更强大,全面兼容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等多系统导航信号,可以获得更多的时空信息,为资产广泛标注提供了新技术支撑。

2.标注范围更加广阔

通过将北斗定位导航模组植入到资产相关的电路系统,或者凭纽扣电池等微弱电量,可以实现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广泛标注。通过算法数字化时空信息,实现了资产从物理世界到虚拟世界的跃升;通过高精度时空标注,实现了对资产管理一一映射、真实准确的跃升。例如在碳汇虚拟交易新领域,通过对森林植被资产的时空标注,实现了对碳资源数量、面积、区域的精准数字化呈现,提升了交易的真实准确性,提高了虚拟资产量化分解交易的可行性。

3.标注数据扩大经营

结合5G、云平台、大数据计算,被标注的资产数据实现从事后走向实时和瞬间,从静态走向动态和高速,从粗略走向精准和完备,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扩展到对资产数据的管理,对资产的盘点扩展到对资产数据的经营。例如可以标注远洋货轮上每个集装箱的时空信息,可以标注农副产品每只大闸蟹的时空信息,积聚的全过程时空数据,提升了原有经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云计算分析出的数据信息,实现了与其他业态的融合,促进了跨界经营,赋予了数据新价值,为资产数据的经营和资本放大打下了基础。

二、打造时空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发展

以北斗为核心的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建设,将实现时空数据基准统一、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支撑产业体系内和体系间融合,赋能企业数字化发展。

1.制造类企业

以结合工业互联网平台为重点,在人、机、料、法、环各方面融入时空信息,提升研发设计、生产运营、内部管理的数字化水平。例如基于北斗车路协同技术的物流管理平台,可以优化AGV技术方案,拓展生产园区物流管理范围,降低成本,助力制造类企业园区管理数字化发展。

2.能源类企业

以融入现场智能化管控平台为重点,强化能源资产规划、建设和运营全周期运营能力,提升产、供、销、控各环节互联互通智能化水平。例如北斗高精度无人机和智能驾驶车辆,实现电网和管网的无人巡检、矿区的电子围栏管控,提升危险区域运输的安全水平和作业效率,助力能源类企业运营数字化发展。

3.建筑类企业

以协同三维数字化室内外一体化平台为重点,结合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提升数字化技术与建造全业务链的深度融合。例如基于北斗毫米级数据后处理定位精度,实现对建筑物的形变监测,丰富了对重要设施、高层建筑的监测技术,助力建筑类企业安全管理数字化发展。

4.服务类企业

以融合业务流程自动化平台为重点,将精度高、体积小、功耗低的北斗模组扩展到智慧营销、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旅游、智慧供应链等时空数据建设中,提升客户体验。例如北高遥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实现提升旅游场景体验感,北斗与影像结合,实现远程保险业务实时定损办理,助力服务类企业业务创新数字化发展。

三、推进时空协同,培育产业数字化生态

“北斗的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企业将已有产业与时空产业场景联通、数据贯通和价值互通时,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跨界发展空间。

1.场景联通培育新产品

基于北斗高精度的无人机巡检和航测既在电力巡检典型场景广泛应用,又在石油化工管网巡检航测等场景逐步推广,使围绕无人机的各类时空应用被逐步培育成为系列产品。

2.数据贯通培育新模式

基于北斗定位导航功能的车联网在城市车辆运营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车辆制造企业经过对数据加工处理,逐步将车联网拓展到无人车作业和物流管理业务中,使车联网平台成为车辆制造经营发展的新模式,并逐步培育出一批智能网联企业,通过数据叠加实现对城市交通路况的一览无余。

3.价值互通培育新业态

基于三维空间动态高精度地图的商贸服务,基于云、大数据、AI算法等技术,发挥数字化服务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优势,通过将不同场景下各类已经标注的数字资产进行融合,用户的黏性持续增加,在可控的成本下打造出一个具有巨大磁场的价值体系。

今年,北斗系统开启全球化服务,北斗从建设期转到应用期,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有待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有待各类企业的全面参与。中央企业作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要围绕北斗创新发展,加强融合创新,推进北斗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北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北斗应用场景规模,培育时空智能创新企业,加速北斗“走出去”,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北斗应用协同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全面有力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六:行业篇
——电力企业集团数字化转型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20-11-25

【编者按】今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方向、重点和举措,全面部署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围绕《通知》有关内容,结合电力央企集团管理模式、行业趋势和数字化转型实践,就国有大型电力企业集团如何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分享工作体会和实践感悟。

从电力行业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影响甚至颠覆行业的传统格局,推动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带动了行业对智慧电厂、智慧能源供应、智能电网、集团管控、运营优化与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的探索与应用,为电力企业带来全新的领悟、能力与商业模式,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数字化新兴技术与数字经济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工智能:基于电力行业的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正在不断涌现,这些应用包括无人机对远程运输物资的检查、分析,设备故障的提前预测,非计划停机的防止等。

云+中台架构:相较于传统的IT基础设施,云+中台架构提供了强大的阶跃优势,其中包括提供更快的速度,更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安全性,更低的成本与可靠性、可扩展性,以及跨区域资产的可见性。

物联网+5G:随着5G技术的到来,电力企业能通过从与互联网相连的新设备收集数据,开发新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实时决策,解决关键问题,以及创造新的创新体验。

网络安全:大多数电力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攻击的巨大威胁,了解到企业自身没有充分的措施来加以应对,这促使企业加速采用具有高可靠性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与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平台经济:平台经济在应对当今电网面临的来自分布式能源以及全新商业模式的挑战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基于平台经济概念的市场还能为企业提供创新模式,重新构想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关系。

大规模定制:随着拥有个性化需求的电力消费者的涌现,面向客户需求的大规模定制在电力生产、输配以及营销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电力企业纷纷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全新商业模式:电力企业正在越来越多的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变其商业模式,从而使其能在由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储能技术、非传统竞争对手和与产销者推动的能源市场中竞争。

产业互联网:电力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先进技术,为实际产业场景提供综合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与此同时,通过建立资源整合型平台,从线上线下同步强化产业协同程度,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

综上,随着数字化技术与数字经济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与发展,电力行业的参与者正拥有越来越多的手段与方式积极参与数字化变革。市场、供应者消费者关系的变化与外部环境的数字化决定了数字化技术是传统发电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之一。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表现在一是可再生能源优先、多元能源结构因地制宜;二是电力生产集中分布并举、电力供应协同可靠;三是供需互动、多能互补、节约高效的用能用电方式;四是将有面向全社会的平台型综合能源电力服务。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电力行业趋势和现状,发电企业集团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可以通过提升集团管控能力、运营生产能力、筑基创新发展能力,成为广泛数字感知、多元信息集成、开放运营协同、智慧资源配置的智慧能源生产商。

构建数字化的集团经营管控能力,加强集团战略引领和风险管控

根据集团现代治理体系的要求,以国有资产管理为中心,以项目、合同、资金、决策流程为关键,打造贯通全流程、覆盖全要素的集团管控能力,推动集团总部向战略管控方向转型。

一是形成以资产管理为中心的资本循环增值商业模式。发电企业以一次能源转化为载体,通过能源、资金和资产三要素闭环衍变增值,实现集团持续良性发展。打造包含资本经营、规划投资、电源建设、生产运营、电力营销的循环增值商业模式。在资本经营环节,应通过对电厂的经营,向资本市场展现企业良好的业绩,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取更多的增量资金,为资本经营提供全面可视的决策依据。在规划投资环节,应对增量资金进行统一规划,投入到新建电源中,促成资金向资产的转化,通过精准的规划投资提升资产布局合理性。在电源建设环节,应通过打造全程透明的智慧建设,实现资本到发电资产的转变,确保资产质量的有效提升。在生产运营环节,应通过对电厂的经营,将一次能源转换为电力能源或热能,通过智慧运营充分发挥资产价值。在电力营销环节,应通过充分拓展智慧营销,将能源转换为企业的现金流,更好的转化资产价值。

二是打造全方位在线控制平台。以项目、合同、资金、决策过程为关键,从电源规划-电源建设-生产运营-电力市场与营销四大流程节点,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绩效管理、资产管理四大管理要素,实现集团全流程的可视可控。按照以预算控项目,以项目控合同,以合同控资金的业务主线,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链路,实现项目、资金、合同、决策事项在线控制、可查询、可追溯,确保所有要素及决策流程的全部在线运行,上网可控。实现对于人、财、物等关键管控能力的集团、二级企业、三级企业的穿透管控,提升关键管控领域的垂直贯穿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集团管控能力、依法治企和科学决策的整体水平。

三是构建集团管控数字化作战室。为了实现战略闭环管控,电力能源企业总部应构建集团管控数字化作战室,融合IT、OT,打通各个环节的数据流,实现从车间到决策层的纵向互联,实现全要素聚合展现、全流程动态透视,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决策依据。

四是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模式,推动专业服务转型。集团在未来应突出总部的服务职能,因此,需要加强包含人资、财务、审计法务、IT相关的集团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培育从区域到全集团的共享服务能力。利用RPA技术由机器代替人员操作,实现流程自动化,通过将具有潜在作用的专业知识、最佳实践纳入共享中心的服务,支持业务的快速创新与灵活转型,使未来集团的人员结构由金字塔型变为钻石型,逐步减少基层人员。与此同时各共享服务中心天然沉淀了很多企业从端到端流程中的一些数据,会推动更多的数据开发应用。比如财务共享中心在处理从票据到达一直到付款的所有行为的过程中,通过这些数据,让资金管理计划和预算做得更准。审计法务中心开展大数据的风控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给专业管理带来的升级和改变趋势。

构建数字驱动的智慧化生产运营能力,打造新能源时代的智慧能源供给商

将企业打造成为智慧能源物联网的核心平台,构建融合发电-售电-消费-服务等各环节的能源供给平台经济,对内实现一体化协同运营,对外实现多元化创新服务。

一是构建集团“建设-生产-营销”端到端打通的、业务数据标准统一的业务信息架构,建设智慧的规划/设计、电源建设、安全生产及营销销售能力。

数字化的电源规划与设计:实现规划与设计的可视化、参数化,提升了规划设计品质,实现相关各方高效协同,满足协同化、多样化规划设计需求,实现设计数据的积累、迭代,持续提升后续设计。

数字化的电源建设:以智慧建设、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作为支撑,通过作业动态模拟等提升施工精细化程度,通过4D进度管理、5D动态成本管理提升了施工管理水平,助力快速投产。

数字化的生产运营:建立集控中心,利用终端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提升运营生产管理质量,促进新能源消纳。

数字化的安全生产:利用终端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安全生产。通过能源物联网建设, 扩大设备设施数据采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状态监测,实现设备全寿期管理,提升设备安全水平;通过人员定位,实现人员主动安全,提升人员安全水平;采用智能监测设备或仪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脸、行为、场景识别,对非安全行为和现象进行安全警示,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数字化的营销管理:建立面向市场、发售一体的营销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规范一线经营单位开展各类型营销活动。

二是建设智慧能源供给互联网,构建智慧能源供给生态圈。智慧能源供给互联网由以火电、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智慧电厂,各类园区、用电企业以及能源服务、能源金融组成,企业内部由集控中心、电力服务交易以及生态合作形成的闭环,外层的智慧能源供给生态圈包含了发电企业上下游所相关的企业与服务,例如物流、建造商、终端服务、金融机构、设计院、大学、供应商、设备检修维护等。通过建设智慧能源供给互联网,围绕电力核心业务,以提升内部协作效率、激发合作创新为目标构建电力产业生态圈;通过以市场化为中心的一体化运营,实现集中控制、统一运营,资源配置优化,更协调的满足市场需求;打造智慧化电力生产运营,通过运营全过程的数字化,充分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建造水平,优化生产运维、促进安全生产、创新市场营销;打造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板块协同,加强板块协同效应,最大化集团总体经营效益,通过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节能环保。

三是推进智能电厂、智慧企业建设。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以数字化方式为电厂物理对象构建虚拟模型,模拟现实环境中的行为,搭建整合电力生产工艺流程的数字孪生生产系统,实现从工厂规划设计、建设、生产、维护、营销全过程数字化,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联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电厂,全面提升发电场站的集中生产管理能力、全面感知能力、智慧预测能力和智能调度与计划能力。主要业务应用场景包括:

火电:对生产过程的全方位监测和感知;对设备、阀门的状态感知和智能控制;分布式远程智能前端,实现边缘计算和前端数据采集标准化;利用VR/AR进行设备检修培训。

风电:风机状态采集、智能启停;风机智能自动运行调整,准确识别风况及自动控制;利用无人机远程监控。

水电:远程集控、智能调度;对库区、坝区网格化自动巡检;智能识别危害与风险。

光伏:主动排查缺陷设备,快速精准定位;实现自动跟踪、智能检测以及诊断,准确识别光况以及智能控制。

构筑集团创新发展的数字化基础,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一是建立集团统一的数字治理体系。建立集团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是形成数字资产、保障数据治理、实现数据共享、创新数据应用的管理保障。集团统一的数字治理体系和集中建设、分级应用的企业数据架构是形成数字资产、发挥数据价值、支持数字化应用的核心基础。

二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可视、可知、可管、可控、可溯、可预警的网络安全体系。基于完善、体系化的网络安全基础,构建安全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和结合全网威胁情报,发现传统防御软件无法覆盖的网络威胁,溯源攻击手段;提供及时、可行动的解决方案,提升企业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构建以云平台为中心,具备微服务、中台特点的技术信息结构。以中台为核心的融合应用架构,利用现有IT资产,构建未来弹性架构,以需求快速支撑、系统平稳运行、规模弹性扩展为目标,构建以私有云为主体、多云混合的集团统一数字化基础设施。

《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系列解读之七:行业篇
——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重点

文章来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发布时间:2020-11-26

【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启了国企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近年来,中国电建将数字化转型融入公司战略,不断探索数字化与建造方式、经营理念、市场形态和行业管理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转型的重要作用。经认真学习《通知》要求,结合相关工作实践,对《通知》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国内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但当下,我国建筑企业工程业务条块划分的方式,加大了各专业间的壁垒,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策划和资源协同,对工程管理整体效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建筑行业项目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强调纵向管控,缺乏横向沟通,标准化程度低,管理难度大。同时,建筑行业存在用工难问题,施工现场的一线工人已经老去,愿意去工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对建造水平要求的提高,需要吸纳更多掌握新工艺工法的工人。这些建筑行业发展中固有的痛点难点,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更为凸显。随着建筑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面对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我国大型企业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中进入新阶段,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应运而生。

(一)数字化转型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渗透正深刻地颠覆着建筑行业原有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商业模式、价值链分布和竞争格局,数字化应用在有效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建筑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二)数字化转型是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能够多大范围、多高层次、多强密度去组织整合资源,将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和发展边界。现代数字化技术应用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甚至颠覆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的传统优势正在消解,新的优势正在培育,时代呼唤企业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拥抱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需在结合自身业务特性和长期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加快推动建筑类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

(一)搭建以BIM为核心的基础数字技术平台

基于行业先进的三维图形引擎,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结合GIS、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值模型等先进技术,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数字技术平台,探索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规划、设计、施工的多方协同。同时对多源异构数据与模型进行集成,形成勘测、设计一体化服务支撑基础,帮助发现项目设计、施工的潜在性问题。有利于解决传统模式下工程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割裂、脱节等问题,为工程全寿命周期数字化建造提供强有力的底层支撑。中国电建通过自主研究的BIM仿真平台系统,为工程数字化建设提供底层支撑,成功应用于数字横琴、数字前海、数字雄安等工程,有效提升了工程数字化水平,推进工程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

(二)形成支撑服务工程建管运的大数据平台

依托以BIM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搭建工程大数据平台,推动建筑工程从物理资产到数字资产的转变。围绕工程环境数据、工程产品数据、工程过程数据、工程要素数据进行数据的采集、存储、集成、共享、分析,借助大数据平台规模化效应将低价值密度的数据整合为高价值密度的信息资产,使工程建造由“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转变,从数据中提取知识、预测未来,服务工程优化、风险控制、项目管理等,以行为数据分析实现对客户的全面理解,以大数据预测实现敏捷的服务能力,以数据的互联驱动开展个性化服务,逐步向以客户需求为主要驱动力的模式转变,支撑和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和需求,支撑未来业务发展各类场景,从而创造数据资产价值和工程业务价值。中国电建通过构建符合集团管理特色的PRP-ERP-GRP项目管理体系,形成“项目-企业-集团”三层架构的生产运营大数据平台,不断加快工程资产信息化数字化步伐,创新生产和服务模式,赋能企业提质增效,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

(三)通过“工程产品+服务”推动建造服务化转型

通过数字化技术推动建筑业从产品建造向服务建造转型,通过“产品+服务”方式,在建造过程增加建筑产品的数字化衍生服务,围绕“三场(市场、现场、内场)、三资(资源、资产、资本)、三链(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驱动,打造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将建造工程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参建各方的体验感,实现建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创造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产品服务化,赋能数字工程、数字城市、数字流域、数字电站、数字水务等智慧化工程,为传统建筑业注入新的生命力,培育新的价值增长点,促进企业业务转型。中国电建利用BIM+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加强新技术与建造工程的应用与创新,增强工程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在数字雄安、数字前海、茅洲河治理等项目中不断实践探索,提升建造服务化水平。

(四)构建互利共赢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生态圈

通过数字建造驱动,依托建筑行业产业链,建立“工程建设命运共同体”,构建工程数字化生态圈,通过平台+生态的模式,重构产业全要素、全过程和全参与方,把传统工程管理、传统基建融入到信息化、数字化平台,推动工程设计、监造、储运、施工、调试、运营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高效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数据贯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竞争力,形成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打造规模化数字创新体,带动关联建筑产业发展和催生建造服务新业态。例如基于数据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金融服务、主动化专业化维护等服务,刺激市场增长,以数字化技术引领。中国电建依托供应链金融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高效整合工程的招标采购、物流物管、融资租赁、贸易服务等各类资源和要素,构建和谐共赢的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产业融合的数字化产业生态。

保障措施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重点从规划牵引、管理机制、组织保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五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持续夯实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与落地实施保驾护航。

(一)制定总体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思想引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关注和重视数字化,正视自身面临的竞争环境和转型压力,找准自身定位和目标需求,加强数字化统筹协调和战略规划,做好顶层架构和路线图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施。中国电建成立以来,把信息化作为集团战略方针之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确定“3521”、“3523”架构蓝图,“十四五”把“数字融合能力”作为集团总体战略六大能力之一,持续推进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

(二)强化统筹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体系,明确推进主体,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导工作小组,统揽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研究决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及关键工作,协调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按照“管理、建设、运维、应用”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立信息化专家、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信息化从业人员三个层次的梯队,从人员数量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充实和强化人才队伍,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国电建

通过成立数字化转型小组,持续推进“数字电建”的研究,规划建设新赛道,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转型地图,清晰实施路径,指导公司和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打造公司竞争新优势。

(三)建立转型管理机制

体制机制建设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是企业构建数字化条件下经营管理模式的一次大变革,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构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企业运行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适应企业数字化运行的组织机制,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特点,创新企业组织管理机制,加快企业管理层级的扁平化和放权,畅通企业信息流通渠道,消除管理冗余,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能力。中国电建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快改革创新,通过成立数字公司、数字中心等方式,把数字化与企业的战略和管理充分融合、相互支撑,丰富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提供与客户新需求相适应的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持续用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转型。

(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保障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能。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规划设计、平台建设、实施运维、技术支持等IT人员,也需要能够具备IT视野的流程管理、业务分析等业务人员,企业应制定鼓励各种人才成长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塑造人才成长和锻炼的环境,从而为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电建不断加强企业数字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提高信息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运维保障等领域人员比例,增强信息服务部门保障能力。组织开展年度集团信息化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选,推进全集团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企业全体员工信息素养,加强员工信息技能培训,弘扬信息文化,营造人人积极拥抱信息技术的企业发展氛围。

(五)匹配专项资金投入

专项资金投入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保障。数字化转型具有前期成本投入大,有效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对此建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确保数字化转型基础平台、功能应用、数据采集、互联互通、成效展示等方面有效投入,依托激励政策调动人员自主探索积极性,从企业战略统筹和长期发展的角度,保障转型工作有序开展。中国电建不断加强信息化、数字化专项资金投入,持续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创新、升级、应用等方面的投入,推进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以新技术应用投入引领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

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转载自:EaBI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版权所有者不同意转载的,请及时后台留言联系,以便于本平台立即删除该作品。

BIM合作咨询:400-921-8880 15026656977

欢迎加入[建造阶段BIM应用] 行业交流QQ群 58485066

为方便本群管理,加群请备注姓名单位

MORE | 相关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