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昆明允许过年放炮之后,首都北京今天有了新政:在一定时间段允许贩卖烟花爆竹,这应该是部分放开“禁爆竹”“禁烟花”的政策了吧。

天津人由此翘首以待,希望沾沾旁边首都的“年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春节的年味和喜庆气氛,很大程度上是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烘托出来的。曾几何时,街上传来零零星星的鞭炮声,告诉人们春节即将来临,尤其是到了除夕,鞭炮齐鸣、烟花闪烁,浓烈的火药味将红红火火的节日推向高潮。

有前辈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放炮是一件多么让人激动向往的事情。家长平时省吃俭用,所有的消费都集中在春节这几天。“姑娘爱花,小子爱炮。”临近年关,家长大多会给孩子几毛钱,让他们去买炮。一般家庭买个二三百响,最多的买上一千响,幸福快乐的春节时光就在这鞭炮声中流走了。

买“小鞭儿”可是个大学问。郭德纲相声里说于谦和高峰专捡别人放炮的“漏网之鱼”,这并不是夸张。小朋友们为了放炮,不仅有耐心,还有细心——能从一地的炮纸里面找出那几个没响的小鞭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捡炮竹也是一种乐趣。

幸好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到处可见炮皮,里面一定有不少掉了引信或没有炸开的炮仗,捡来玩,可以照样听响。

要是家长给了钱,甭管能买50响还是100响,那都是天大的好事。

孩子们自然需要精打细算。平时副食店、土产店卖的鞭炮,一百响一包的两毛二分钱,个大点却并不太响,也许是陈炮,一般孩子们都不买它,而是喜欢湖南浏阳产的小钢炮,这种炮个头虽小,但是声音响,价钱还便宜,一百响只要一毛六分钱。小钢炮平时市面上见不到,只有到了小年前后这几天,土产店才有货。届时,店门口的炮摊前挤得水泄不通,常常排了很长的队也很难买到。

前辈张映勤先生回忆说:

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春节前听说土产店来了一批出口转内销的小钢炮,价格是九分钱七十响,算下来一百响还不到一毛三分钱,质量据说与一毛六一百响的浏阳炮不相上下。我和同学觉得挺划算,于是决定结伴去买。这种炮,附近土产店到货少,排了几次队都没买上,我们决定到别处找找看。几个孩子穿戴严实,顶着凛冽的寒风,顺着马路四处转悠,见到土产店就进去打听,溜溜儿转了一下午,足足走了有四五十里路,终于在远离城区的一家土产店买到了。我们像捡了个天大的便宜,兴奋得不得了,将鞭炮装好,这才发现天已经蒙蒙黑了,回家的路谁也说不清楚,我们认准了一个方向:沿着河边走,找到那座大铁桥我们就能找到回家的道。 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们当年走过的最远的一次路,几个小时,我们在寒风中疾走,忘了累,忘了饿,目的竟是为了能买到九分钱七十响的小钢炮。顶着寒风,忍饥挨饿,每个人省下的买炮钱还不到一毛钱,但我们无怨无悔,心情亢奋,毕竟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份喜悦、自得是用钱买不到的。

鞭炮买回来,孩子们很少有整鞭放的,短暂的痛快淋漓对我们来说过于奢侈。放整鞭的炮,一时潇洒,但过后你只能看着别人放,再也找不回参与的乐趣。

孩子们买回小鞭炮,大多是拆散了一个个地零放,兜里装上一把,点燃一根粗棉线,几个人凑在一起,你放几个,他放几个。插在墙缝,摆在便道,点燃后迅即跑开,随着啪的一声爆响,心花怒放。

买小鞭儿必须是浏阳小钢炮

有的孩子把它一撅两半(因已透气,火药威力大减),点着,刺刺地,炮筒向外喷出火焰。也可以不完全撅折炮筒,形成V状,在断口露火药的地方再放上一个炮仗,先点燃折断的那个炮仗的引信,见火药呲花,呲花又引响另一个炮仗。这玩法俗称“呲花带炮”。

把炮仗一个个地剥开,将火药集中在一起后引燃,这需要有点胆量的孩子来点火——瞬间闷声轰响,一团黑烟升腾,的确有些惊心动魄之感。这种玩法比较危险,变通的办法是收集若干引信,连接起来成为导火线,再去引燃,或是用呲花的办法引燃。

当年,炮放得多不多、痛快不痛快,是男孩儿春节过得是否快乐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了春节,孩子们到亲戚家串门拜年,长辈们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过年买了多少炮?”如果买得足够多,孩子会洋洋得意,一脸阳光灿烂。所以,再困难的家庭也会挤出一点钱,来满足一下孩子放炮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