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护林被人为地撕开了一道5公里的口子后,古老的文化名城敦煌已袒露在西边库姆塔格沙漠的虎口下。甘肃省内整条河西走廊,或将面临一场风沙侵蚀绿洲的生态灾难。

据《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昨日报道,国营敦煌阳关林场的防护林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1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谁吃了豹子胆?岂有此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不知道多少人艰辛付出,才种活一棵防沙树

阳关林场砍伐现场瞩目惊心,防护林中随处可见树木被从底部锯断,每隔数米就有砍伐后留下的树桩。1月上旬有记者在里面穿行,发现大风裹着黄沙一路呼啸,掠过残破的林带。令人忧心的是,库姆塔格沙漠的流沙前沿已漫延向东——大家熟知的敦煌市侵越。

阳关林场曾经拥有约两万亩“三北”防护林,这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库姆塔格沙漠在我国八大沙漠中总面积排名第六,流动性排名第一,吞噬力巨大,所以处于沙漠边缘的阳关防护林才显得如此重要,它像一堵墙一样挡住风沙往东南方向的去路,保护着敦煌等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城市。

但如今,在多年来粗暴的砍伐之下,这堵“墙”居然被拆得所剩无几。

“过去为林子流汗,现在为林子流泪。”曾在阳关林场工作20多年的职工说,当年沙土层下全是砾石,栽树得先用铁锤钢钎砸开石层,挖出1米见方、深80厘米的树坑,以保证树苗不窝根,再从几公里外挑来熟土回填底部,拉来泉水一瓢一瓢浇灌。

“每块林地都是从‘沙老虎’口中抢过来的,每栽活一棵树都跟养活一个小孩般不易。”这位员工说。

在防沙带栽树何其不易,腾讯公益上有很多固沙植树的筹款项目在进行当中,有项目讲述了一位西北小伙子辞职回乡种梭梭树的故事:

马俊河的家乡甘肃民勤县位于两个大沙漠的夹缝中,地处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2004年,在昆明打工的马俊河看到《南方周末》一篇报道援引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观点称,按民勤当时沙漠化速度,民勤地下水将在17年后枯竭,届时两大沙漠将合拢,民勤将随之消失。

将来“无乡可归”了?马俊河盘算着,那就治沙呗,最常用方法是种梭梭。

2007年与村委会签订土地承包治沙协议后,马俊河带着20名志愿者回到民勤走出了第一步,栽下约1万棵梭梭。2009年,马俊河从兰州辞职回民勤,全职投入种树治沙工作,一干就是11年。

马俊河有个很朴素的愿望:腾格里沙漠不再长大,家乡民勤不被吞噬而永远存在。他算了一下,按现在的造林速度,自己后半辈子基本上是要“交代在这个地方”。

腾讯公益上还有另外一个关于栽树的故事:内蒙古阿拉善人吴向荣,2003年在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搬进荒漠开始种树。他身处的栽树基地周边只有11户农牧民,放眼望去,只有茫茫黄沙相伴。吴向荣驻扎在阿拉善,坚持了十几年时间,与团队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种植出15公里的风沙锁边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阻止嚣张的沙漠化不断吞噬绿洲,多少人要有像马俊河一样“交代一生”的毅然付出,历经万难才得以在沙漠边缘栽出一片林。治沙防沙,植树造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初见成效,现在阳关的防护林却轻易地被砍掉,令人痛心又愤怒。

砍了防护树种葡萄赚钱?简直是鼠目寸光!

据报道,阳关防护林被大量砍伐的原因也很搞:该防护林地多年来被不断用来种葡萄,而为阻止防护林与葡萄争夺水分和养分,种植者于是对防护林痛下杀手。

这完全是不懂科学。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司建华直斥这种行径:阳关林场的主要功能是防沙固沙,大面积种植葡萄过度消耗水资源,不仅起不到防沙固沙作用,还会导致区域生态功能不断衰退,加剧沙漠化风险。

1月20日敦煌市发布了一则声明,称对阳关林场万亩防护林遭砍伐毁坏“高度重视,迅即成立工作专班,就相关问题依法依规开展调查”。

但阳关林场近十余年遭受砍伐,为什么这种恶劣行为持续了这么久,现在才得到曝光重视?有网友很气愤地评论说:当地政府会不知道?国家刚在治沙工作上取得些成绩,有些地方就开始霍霍,真是欠收拾。

更有知名公益博主透露,在2017年3月酒泉市林业局一份《关于媒体反映敦煌市阳关林场范围内毁林开荒调查情况的报告》称,“阳关林场砍伐的树木都是已经枯死的残次林木……目前经过逐年改造后的新植树木生长旺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受到了林场种植户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这是砍林行为受到了葡萄种植主广泛好评的意思吗?管理者但凡有一点生态文明理念,防护林都不至于遭到如此明目张胆的破坏。

我们天天在手机上蚂蚁森林里收取能量,坚持不懈,就是为了在沙漠边缘种上一棵树,为环境尽了一分力;我们每天日行万步然后将步数捐出,就是为了支持在沙地栽上一棵树;这些年来多少环保志士付出了巨大心血,就是为了死死摁住沙漠化的血盆大口。

那些毫不犹豫就对防护林痛下杀手的人,那些视若无睹的管理者们,对得住所有人的努力吗?